景泰泥塑神像工艺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塑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泥塑神像中以传统佛像泥塑为例,主要材料是塑泥、麻绳、木材、断麻、棉花、稻草、海沙、稻草、糠、麦秸、马钉等。泥塑的主要工具是一种铅笔状的木棍子,也可称为“抹子”。这种工具两头各有一个铲面,铲面光滑。
景泰泥塑佛像前先按一定比例、尺寸、动态、做一个木骨架,之后捆上麦秸和稻草以增大骨架体积,周围缠绕上麻绳结,之后在架子上涂抹泥浆,再用烂泥和谷壳拌好的粗泥在稻草捆好的骨架上用力紧压、将粗泥固定牢;接下来等粗泥干到五六分的样子再覆盖塑泥(塑泥用泥土、棉絮、沙子混合而成),塑造出所要的佛像的躯体和衣质每个细节,佛像就塑成了。
泥塑有个习惯,就是在塑造过程中,要用一块湿布盖住尚未完工的塑像,一是为了防止塑像干裂,二是为了隔天再做时,塑像表层也是潮湿的,有利于粘接新旧接口。
其它泥塑,较为著名的还有“擦擦”。这种泥塑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佛陀,菩萨,上师,以及像征供品的浮雕;因为表面比较简单平整,用硬模挤压而成形或用单面模板压成;另一类是小型的佛像和带有佛塔的“佛塔小山”,就必须用到类似于软模的一种模子做成的。
泥塑佛像表面处理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处理,泥塑干透要待五到八个月不等(根据当地的气候判断),干透后把表面打磨光洁,然后用白乳胶水裱上一层无缝布或棉纸使整个泥塑牢固,在裱褙的过程必须用排笔加以压平,使表面一层更细致、平整、牢固。再涂上一层水泥漆(打底);待干后进一步披土也称为补灰,此道工序要四到五遍看表面的工整度;打底完毕,根据佛像的需要上各种颜色或者贴金,待全部颜色上好或贴好金后,再涂上一层清油,以保护彩色的鲜艳和金泊的光泽度,这样整个佛像就全部完成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