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靖远羊皮筏子制作技艺

作者:白银市博物馆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12-04 17:09:38 点击数: 【字体:
羊皮筏子,旧称“革船”,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之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一直传承不断。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
靖远羊皮筏常用羊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毛皮,首先要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将整个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一点也不能破。 接下来的工序,要将羊皮脱毛,这个活夏天是不能干的,因为要烘干,还要放起来“捂”一阵子,夏天天气热,不小心就会“捂”坏了。这些工序完成了,就要往里面吹进足够的气,它会鼓起来,最后要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接下来,就是要扎筏子了,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关于制作羊皮筏子还有一段顺口溜“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层油,曝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羊皮筏子就制作成功了。
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十分适宜在黄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之后携带。摆渡时皮筏顺流而下,返回时,则由筏客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古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

 

分享到:
羊皮 筏子 制作 技艺 靖远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33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