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跳鼓
跳鼓舞流传于靖远县西滩乡一带的民间舞蹈。跳鼓是一种以鼔为道具的祭祀性民间舞蹈艺术,在当地人们又称它“英雄鼓”。它是由十二位男子组成的集体舞蹈,他们是十二位民族英雄的象征,其中头鼓与二鼓分别扮演三国时期的大将黄盖和张飞。表演时一手拎鼓,一手持槌,动作欲左先右,逢开必合,突出刚劲洒脱,雄健豪放的英雄气质。跳鼓舞伴随着人们对龙王庙的各种祭神、祭祖活动成长发展起来,具有鲜明的祭祀性。
跳鼓以脚跳、手击、腰旋、体转,多用内功,是一项全身运动的体育活动。鼓点节奏有单点鼓、双点鼓和三点鼓、五点鼓、九点鼓以及行步鼓、转身鼓等。伴随鼓点节奏,其步法有走三步、走三步踩三角和滚步翻身等。男子单打多以武术动作组成套路,女子单打多以生产动作,如纺纱、织布、摘花,挥刀等组成套路。
靖远“跳鼓子”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兰州、皋兰传入。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虎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 25万北伐,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连克山东、河南、河北。闰七月,元顺帝托欢帖木儿率后妃、皇子,逃往上都(今内蒙多伦西北)。八月,徐达率军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元亡。九月,徐达,常遇春率军西征,十二月,大破王保保于山西,克太原。1369年,李思齐和张思道两股元军被扫灭以后,只剩下扩廓帖木儿拥兵数十万,败逃甘肃,修筑金台负隅顽抗。朱元璋为彻底攻取西北,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军四十万征讨扩廓帖木儿所部,徐达兵至定西,扩廓帖木遂退屯沈儿峪,与明军鏖战七日,扩廓帖木儿败走。其部下依托金台抵抗,徐达久攻兰州王保保城不克,于是走访民间,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乔装打扮为社火队,在元宵节的时候元军将领误邀该社火队表演社火慰劳将士,使得明军混入城中,乘元军不备,打开长鼓,取出兵器,把元军杀个措手不及,消灭了元军残余势力,只余一小队人马转移靖远(“七人七马过黄河”故事)。话说兰州百姓为了天下从此太平将这种用麻绳槌敲打长鼓的社火叫做“太平鼓”。虽然兰州人把它叫“太平鼓”,但靖远的老百姓却把它叫“跳鼓子”。另一说法是来源于靖远当地的驻军,相传元朝军队曾长期占领靖远,后大明军队打败了蒙古军队,明军中间来自安徽一带的将士们为了庆贺胜利,就敲起了家乡的一种鼓乐,因为这种鼓乐边敲打边跳,当地人看了以后,就把它称作“跳鼓子”。
传入靖远后,靖远人又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太平鼓加进了一些新花样,形成了靖远人的“太平鼓”打法。在靖远,打“跳鼓子”最出名、历史最久远的当数西滩村的农民“跳鼓子”队伍了。“跳鼓子”是这个村子的传统保留节目,每个跳鼓队由九至十三人组成,各自扮成武夫,左手提桶鼓,右手执鼓棰,上下翻腾击鼓,其套路有九点、七点之分,由大锣指挥,鼓钹齐鸣,阵容庞大,声震四野。社火队在中心地段的表演一般都是跳鼓子开场,那惊天动地的鼓声响起,威风凛凛的鼓手们绕场一周,看着鼓槌抡过来,观众们就赶快往后躲,为后续表演准备了场地。
“跳鼓子”现在已被靖远县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再看看王保保城遗址,却让人寒心,岁月的风沙不断地侵蚀和人为活动的破坏,使它在今天近乎消失。600多年里,似乎再也没有被人提起过,现在能看见的只是一块石刻的纪念碑 。其实有时回想起来觉得很悲哀。兰州的历史遗迹不少,保留至今的却寥寥无几。兰州街头重新树立起了许多标注着历史遗迹的石碑,但是遗迹已毁,石碑的树立也只能让后人感叹不已。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