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法泉寺庙会
法泉寺,又名“红山石崖禅寺”,位于靖远县东南红山岔,距靖远火车站约十公里。泉水依崖漩流,寺崖群山环抱,实陇上之明珠,丝绸之要冲,又是靖远八景之首,有“法泉地灵”之称。中国百大名寺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园。
原名红山法泉寺。在靖远县城东7.5公里的扬梢沟口。四周环山,沟内有泉水流出。开凿于北魏时期,宋崇宁及明景泰、嘉靖年间不断扩建,逐渐形成洞窟连片,造像丰富,楼阁林立,古木参天的佳景。现存千佛洞、天王洞、达摩洞等36个洞窟,其中4个洞窟有中心方柱,有重点洞窟20个,从29-33号洞窟考证,最早开凿于北魏(386--534年),历唐、宋、西夏、明、清、民国,以迄近代,几经沧桑,屡建屡毁,复加维修,规模不断宏大。
法泉寺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经过隋、唐、五代及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凿修,雕塑、壁画数量众多,殿宇楼阁皆依崖而建,连为一体,雄伟壮观。因岩崖之下有泉水涌出,崖半山腰间又有“墨池”、“月牙”、“龙骨”三泓清泉,以“法门”和“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属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十年代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部队进驻法泉修房建营,寺院横遭破坏,同时也保护了一部分石窟,后又被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上级文化部门领导曾多次来法泉寺检查指导工作。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下,1988年成立了靖远县法泉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和法泉寺维修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张玉仙负责。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修复了23个石窟,补修了大佛殿、五方佛、十方佛窟、八仙窟、无量祖师石窟、鸿文阁、演阳宫、三教洞、药王洞、地藏王洞、云封桥、觉世亭等,新建了灵霄殿、书香阁、紫轩阁、天桥、山门、灵台、碧玉堂、天峰塔等,补塑彩绘了大小神佛像上千尊。从九华山接来了8尊木雕像,从缅甸接来了5尊玉佛像,同时发掘出土了唐代的达摩祖师和两个童子的塑像,极有考古价值。1995年引水入寺,种花栽树,优化环境,法泉寺在整体上恢复了本来面目,局部建筑更胜昔日规模。1993年,法泉寺被恢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每年农历四月八法泉寺庙会。庙会期间,无论白天或傍晚,在山道上总能看见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从山底到山顶一路的摊贩,一路的新鲜感。寺内是彩旗飘飘,梵音袅袅。无数的善男信女们,都要去烧香磕头,拜佛求神,寺庙外道路两旁全都是商家小贩,吆喝声叫卖之声不断,真是热闹非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