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民歌
一、简介
会宁民歌是会宁人民在世代的生存和抗争中充满才情与机智的创造,语言明快朴素,诙谐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是由会宁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而形成的民间音乐,是会宁民间民族文艺重要的组成部分。
会宁民歌源远流长。最早的民歌可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它是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汇集;战国时期的《楚辞》、汉魏六朝的《乐府》,都是著名的诗歌专辑;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出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和“凡有水井处皆有柳词”的盛况;自明清以来,会宁民间创作出了《绣荷包》、《摘棉花》、《牧牛》、《尕老汉》、《王家哥》、《镰刀割了手》等一大批优秀的民间歌谣,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艺人整理、记谱、编纂了《会宁民歌集》,辑录会宁民间歌谣、小曲等200余首,是会宁民歌之集大成。今天,会宁民歌仍然和会宁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喜怒哀乐的重要艺术形式。
会宁历史上为多民族聚集地,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这里交替统治,生息繁衍。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鲜明的季节差异,造就了会宁人民勤劳朴实、粗犷豪迈的性格特色。因此,会宁民歌既有农耕民族的婉转细腻,也有游牧民族的粗犷豪迈。表现在民歌的传唱上,男声粗犷,女声细腻;其词雅俗皆有,用比兴、双关、重复的手法,以叙事为主,纯属真情之流露,自然之表白。一人可唱,男女可对唱。不用丝竹管弦,劳作之余,田间地头,都是民歌传唱的舞台。
会宁民歌有着突出的艺术特征和杰出的艺术价值。主要特征表现为鲜明的地域特征;多样性特征;广泛的传承性;传唱的即兴性。表现出独特的民俗研究价值和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对研究会宁地区戏曲流变及民间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戏曲的冲击,会宁民歌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危险,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
二、历史渊源
会宁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秦陇锁钥”之称。汉代的会宁地区,更是人丁兴旺,生产生活相对发达,至盛唐,会宁因物阜民康而被命名为“粟州”,仅明清两代,就考中文武进士20名,文武举人115名,贡生396名。浑厚的历史文化沉淀,绵延流长的农耕文明,孕育和创造了会宁民歌这一独特的民间音乐之花。
在有文字和乐谱之前,劳动人民就创造了民歌。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的口头歌曲创作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古代民歌的精华。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的《乐府》,都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出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和“凡有水井处皆有柳词”的盛况;自明清以来,会宁民间创作出了《绣荷包》、《摘棉花》、《牧牛》、《尕老汉》、《王家哥》、《镰刀割了手》等一大批优秀的民间歌谣。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艺人整理、记谱、编纂了《会宁民歌集》,辑录会宁民间歌谣、小曲等200余首,是会宁民歌之集大成。
今天,会宁民歌仍然和会宁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喜怒哀乐的重要艺术形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