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曹氏中医正骨法
一、概述
曹氏中医正骨法是流传于会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中医骨伤疗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独特的正骨技法,显著的疗效,是中华民族传统中医宝藏中的一枝奇葩。
二、主要特征
曹氏中医正骨法在充分运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诊断方法--望、比、摸三法。望,是从患者的年龄、体质、内脏、受伤局部的淤血、肿胀等情况判断伤势轻重;比,是通过患者的患肢和健肢进行比较,可以比较出患肢功能和外形的异常;摸,是在没有透视、拍片确诊的年代,摸诊伤情。讲究摸其外,知其内,轻摸皮,重摸骨、不轻不重摸肌肉。
曹氏传人严格遵循先师传下来的手摸心会原则。即知其体相、知其部位、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及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按摩推拿等正骨方法,以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为治疗原则,采用祖传绝技和祖传秘方,不用X光拍片,不用透视,全靠手摸,就能准确施治。
曹氏正骨法手法独特,在熟练运用传统中医正骨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的基础上,用曹氏祖传的独特摸骨法,对患者受伤部位进行揉、捏,轻压,按摩相关穴位,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同时,用曹氏祖传的活血舒筋、祛风除湿、驱寒健骨的中草药秘方进行熏洗,兼用气功揉捏按摩,舒经、活血、化瘀,使治疗不留后遗症。
曹氏中医正骨法在接骨疗伤中,内服和外用药物,都选用上好中草药,分别加工炮制,再按照祖传方剂,或丸、或散、或汤剂,用于临床。在正骨中,根据患者伤情,用柳木制成夹板进行固定,气功和手法并用。既降低了费用,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恢复快、疗程短。
三、历史渊源
会宁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秦陇锁钥”之称。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沉淀,绵延流长的农耕文明,孕育和创造了曹氏中医正骨法这一灿烂的中医奇葩。曹氏正骨法传承于晚清时的接骨良医邢维礼老先生,传至曹氏至今已历四代,(加入几代传人的图片和生辰)有可靠记载的历史一百余年。清代庚子辛丑科举人张济川对曹氏中医正骨法第一代传承人曹国泰的医术倍加赞赏,在曹国泰去世后为其撰写对联,赞誉其悬壶济世的一生。1981年9月9日的《甘肃日报》专题报道了曹氏中医正骨法第三代传人曹庆祥的中医正骨技艺;1993年10月20日,曹庆祥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乡村医生先进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健康报社联合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光荣称号;1995年编纂的《会宁县志》人物篇中,也将曹氏中医正骨法传承人曹庆祥列入其中。2010年,曹氏中医正骨法入选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重要价值
(一)中医学价值
曹氏中医正骨法是会宁民间传统中医的典型代表,在严格遵循传统中医望、闻、问、切诊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探索出了望、比、摸三法。这既是对传统中医的传承,也是对传统中医的创新和发展,对推动和促进传统中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民俗文化学价值
曹氏中医正骨法在实践中,注重辨证施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药物配伍讲究君、臣、佐、使,体现了民间朴素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伦理道德观。对研究会宁民俗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经济实用价值
以曹氏中医正骨法为代表的传统中医,综合运用传统中医疗法,并结合独特的气功疗法,疗效显著、后遗症少;而且,中药价格低廉,取材广泛,毒副作用轻,对发展全民保健、增强群众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医行头简单,流动性诊治能力强,非常适用边远山区乡村群众就医。
五、濒危状况
(一)传统中医发展到今天,其自身面临着衰落的趋势。
(二)曹氏中医正骨法学习过程讲究言传身教,学习周期长,学员除了学习医术之外,还要学习古代汉语和阴阳五行学,增加了学习和传承的难度。
(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中医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曹氏中医正骨法这一民间传统中医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六、保护计划
从2007年开始,会宁县就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开始进行全面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制定了中长期保护计划:
(一)继续挖掘和整理曹氏中医正骨法的相关资料;
(二)设立曹氏中医正骨法保护基地,建设简洁实用的实物资料档案室;
(三)组织和邀请中医学院的专家,帮助整理和编写简易可行的教材,促进曹氏中医正骨法的传承和发展;
(四)在曹氏诊所建立中医学院骨科学生实习基地,帮助建立曹氏中医正骨法从业人员外出培训制度,加强学术交流和研讨;
我们相信,通过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工作,曹氏中医正骨法这一传统中医一定能够再次绽放它独特的魅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