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区大川渡西厢调小曲
西厢调发祥于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分东南西北辐射流传到靖远、景泰、中卫、银川、榆中、定西、兰州、皋兰、永登、西宁等区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西厢调由善于词曲创作的大川渡举人张海润(字晓霞,1842—1904年)在被左宗棠保举入国子监期间创作完成(杨巨川《青城记》)。作者以《西厢记》情节内容为参照,根据陇中地区特别是黄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业余爱好的习惯,古为今用,大胆创新、编辑成八齣歌舞小曲,冠名《西厢调》。曲调有二十七种,大致归为四类:叙述型(岗调、东调),欢快型(银钮丝、六月花),忧伤型(长城、伤感调),风趣幽默型(跳门坎、戏秋千),在具体演唱中四类曲调常常穿插运用,搭配合理,叙事简洁,对白婉言,文字典雅,词句谐美,描情真切。《西厢调》小曲曲调较秦腔细腻,无过高音调,曲调较南方剧种高昂,便于传唱,喜唱者不论音调高低,皆可演唱。演唱形式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即可演唱,深受百姓喜爱。
“曲因古调传雅韵,词由今音发新声”,白银大川渡做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人杰地灵,由于小曲保留了民间艺术、民间曲艺的原生形态,传承着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及内容的大众化特点,《西厢调》小曲以其灵动多样的演唱形式、别具情调的古韵雅风,在民间传承、宣扬、升华。流派细支繁衍得茁实深广。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当时人们对于爱情、婚姻、家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认识、新思考和新追求。特别是曲调所传扬的移风易俗、革故鼎新这一思想主题,极大地影响了所在区域不同民俗、不同习惯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