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您的位置: 首页 >非遗传承>消费习俗>饮食>详细内容

会宁石磨炒面

作者:白银市博物馆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12-06 15:44:01 点击数: 【字体:
石磨历史无法考证,但石磨炒面史料记载2000年以上。会宁李家老作坊及石磨炒面有100多年,但或许再过多少年,石磨及石磨炒面的历史价值显得弥足珍贵。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老作坊”第四代传人的曾祖母是富人家的千金小姐,只因算命先生言露生辰八字为“铁把铁扫帚”(相传“铁把铁扫帚”能把万贯家产扫个精光),所以那时没有人敢娶这样的女子。卜老爷只好托人说情把自己的闺女偷偷地嫁给了远僻他乡的李伴蓉。李伴蓉十分疼爱和敬重这位仙女般的妻子,“老丈人”高兴之下拿银子又给女婿置了几十垧田地,添农具,买耕牛,并在光绪二十八年又将女儿一家人搬迁到离娘家很近的王家河。两口子恩爱互敬,辛勤耕作,丰衣足食,人丁旺盛,可谓“四世同堂,儿孙满院”。到了清末时期,十年九旱、广种薄收的现有土地已吃不饱这一大家子人的肚子了。李伴蓉的后代“三个房份”还没有分家,家口已超过30人。三儿子李汉英在老先人和兄长的支持下,结合当地盛产米、谷的实际,先是办起了“碾磨坊”,靠加工贸易换粮食。由于当时上千斤粮食也兑不来几个碎银,他又办起了糖坊,以谷和糜等小杂粮作原料,加工成“红糖块”和“扯白糖”销售。赚了第一桶金的李伴蓉大家庭为了更富裕,他们又与王家人合伙办起了油坊。一时间,李氏家族的“碾磨坊”、“制糖坊”、“榨油坊”远近闻名,吸引四面八方的乡亲们前来加工兑换。
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会宁境内时,贺龙部下的红军住满了“碾磨坊”、“制糖坊”和“榨油坊”。李家“上面”(大房家)、“后院“(二房家)和“下房”(三房家)全部腾出来让红军住下。那么多红军一个星期吃完小米和黄米约六十担(相当于现在的4800斤),又吃掉小杂粮熟面、莜麦面及其它杂面三十口袋(相当于现在的6000斤),吃掉了多年来积攒下的十几油笼胡麻油改善了红军伤病员的生活。家里原有的米、面、油不够大部队吃两天,他们这边打碾,那边碾磨,又是一边做饭。可以想象当时的“老作坊”对刚走出草地而又饥寒交迫的红军是多么重要啊!
解放后,李伴蓉的第三代靠“老作坊”加工和经营改善了生活。人民公社化后,“老作坊”收归集体所有。1961年“老作坊”又回到李伴蓉后代的手中,在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困难中“老作坊”又救活了李家几十人的命,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又被迫停办。
李伴蓉支系的第四代传承人李遵义、李宗孝从小就爱吃祖母和母亲制作的炒面,又时常聆听父辈们讲述1936年李家老作坊的炒面接济过刚从雪山、草地里走出来的红军战士的故事。所以对石磨莜麦炒面,他们追望那漫长而真实、厚重而传奇的家族感情和时代感情,他们审视那蕴含科学而丰富、生态而智慧的传统精华和现代价值。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开发小杂粮和传承石磨炒面,李遵义放弃那科级干部的“铁饭碗”,1993年就“下海”创办私营企业。李宗孝也带头筹款,积极搬迁和重修老作坊中的碾磨坊。二人率家族成员及亲朋好友共筑老作坊石磨遗址,共研老作坊石磨成果,让传统精华薪火相传,代代相袭,在新的时代将传统配料和做法与现代配料和做法进行科学整合,凸显更大价值。李家老作坊石磨炒面被推荐为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李家老作坊有三坊,包括碾磨坊、榨油坊、制糖坊。将碾磨坊中保存最完整的部分于2009年搬迁,如今坐落在会宁桃花山下红军长征胜利景园西旁的“甘肃发滋瑞小杂粮食品有限公司”厂区,以此唤醒老作坊与当年红军长征途中荣辱与共、血浓于水的生死之交,更在唤醒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那第四代传承人加工的石磨莜麦炒面中的纯天然配料已达十六种,口感更好,营养更全,保健功能更强,深受老年人青睐。传承人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现代科技不断融入,多次优化配方,创新和发展的“八宝炒面粉”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和肯定。【发滋瑞牌】八宝炒面粉已连续十二年保持“甘肃名牌产品”称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ZL 2012 1 0071785.2,2017年又成功申报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的评审”。

 

分享到:
作坊 石磨 炒面 红军 碾磨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33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