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您的位置: 首页 >非遗传承>戏曲>傀儡戏曲剧种>详细内容

会宁皮影戏

作者:白银市博物馆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12-06 15:39:40 点击数: 【字体:
会宁皮影戏,是流传于会宁地区传统的戏曲艺术,是会宁民间戏剧中的一朵奇葩。
“灯影”腔是会宁皮影戏最具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同时,秦腔,眉户兼而有之,唢呐调,打击乐,和“白口”,共同形成了会宁皮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灯影”腔的主要演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乐,唢呐、笛呐、笛子等管乐,还有大鼓、干鼓、乐子、梆子、大锣、小锣、钹、馨等多种乐器。
会宁皮影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流程较长,有“大线子”、“小线子”两种,分为“头梢”,线子,桌椅,房宇,动物,神怪,字物以及其它砌末道具。雕绘工艺精致,造型逼真,有较高艺术收藏价值。而最能代表会宁皮影艺术特色的当属庙宇殿堂造型逼真,有较高艺术收藏价值。而最能代表会宁皮影艺术特色的当属庙宇殿堂造型和神官梢。皮影制作工序分为选皮,浸泡,其中浸泡又有两道工序,泥泡,水泡,将浸泡好的牛皮进行刮皮、绷皮、裁皮、过图、潮皮、雕刻涂彩、晾干等一系列工序,最后才形成了美仑美奂的艺术精品。制作工具有直锉、板锉、弧挫、锥子等二十余种。主要材料为牛皮,还有颜料、皮胶等。
皮影表演又称“捉线子”。由前台艺人(一般是皮影班班主)双手捉持表演,根据不同剧情,一边演唱,一边操控影人做行、卧、跪、整冠、须、打揖、提袍、甩袖、腾云驾雾,灵活自如,悍妇泼辣,恶鬼狰狞,老生衣寇楚楚,小丑滑稽可笑。是生活性和艺术性的传神体现。
会宁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反映和体现了会宁人民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内心世界,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资料,对研究会宁的历史文化有很高的价值。全县现存各种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
每年的春播时节,会宁农村都要请皮影班举行演唱,来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在秋收结束后,还要举行庆贺丰收的皮影演唱,俗称“还愿”戏;庙会,民间传统节日里,皮影红更是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另外,在孩子满月,老人过寿等传统民间习俗中,都要请皮影戏助兴。会宁皮影正是通过“神戏”和“人戏”中的娱神和娱人活动,以皮影为载体,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形态。同时,结合不同剧目,能够达到教化群众,和睦邻里,忠孝持家的特殊社会效果,是农村传统伦理道德的活教材,也是农村群众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
会宁皮影的演出道具简单,主要是“油灯”和“影窗”,“影窗”俗称“亮子”,是用木条围框,上糊白纸而成,一般为高三尺,长五尺,最大不能超过高四尺,宽六尺。取材成本低,制作简易。演员一般为四到六人,挑起担子就能走乡串户,辗转演出。是农村地区最经济的艺术演唱。
会宁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的遗迹,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秦陇锁钥”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汉建祖历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浑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淀,孕育和诞生了会宁皮影这一古老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根据现有史料考证,皮影始于汉代,日臻成熟于宋初。会宁皮影在明清时就广以流,具体年代因缺乏史料而无法确证。现仅有明末清初的一具官梢,可做为会宁皮影历史的见证。说明会宁皮影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普查中,最早的皮影艺人牛进山,生于1899年,是有记载的会宁地区最早的皮影大师,其传人有三代,主要是家族式世代传承。经普查,目前会宁县共有5个皮影班,6名皮影艺人和4名雕刻艺人。主要分布在会宁东南部十多个乡镇。演出和活动范围主要是会宁全县,和相邻的通渭县,静宁县一直保持着艺术交流。
会宁皮影是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也是一种崇拜和社祭文化,通过祈祷、许愿、庆贺丰收和酬谢神灵,从而达到娱人娱神为一体,在久远的民间传承不息,代代相传,是当地民间的社会习俗和民风的重要载体,具有民俗等重要价值。会宁皮影戏“灯影腔”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为全省所独有,是研究会宁地方戏曲流变的不可多得的资料,众多的皮影人物,形态各异,色彩鲜艳,造型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会宁皮影戏剧目种类多,剧本保存比较完整,是民间文学的肥田沃土,更是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活着的化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宁皮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不断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传皮影生存的文化背景日渐消逝。
二是现代影视传媒的不断普及、推广,占据了农村的艺术市场,造成了农村对皮影戏的疏远和冷淡,从而影响了艺人的积极性。
三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老艺人的不断辞世,使主要靠口授心传的皮影面临断代的失传危险。
四是会宁皮影红是会宁地方戏曲,是会宁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精粹,缺乏专业的研究工作者,严重制约着对皮影戏今后的整理、保护、研究工作。
五是会宁皮影戏的保护措施由于受到资金的制约,使许多珍贵的皮影在民间流失严重。
会宁皮影的抢救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1978年,会宁县举办了皮影戏调研,造册登记了17个皮影班;
1996年,会宁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2000年,举办了第一届会宁皮影艺术展,展出皮影近千件;
2002年,举办了会宁皮影戏交流研讨会,邀请部分专家和艺人参加研讨,从2004年起,全县组织开展了皮影普查工作和收集整理工作;
2005年5月10日,举办了会宁县第一届皮影艺术培训班。
2006年,成了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在小组的领导下,共整理皮影剧本200多部。刻录皮影红数据光盘20多盘。
2009年,会宁皮影戏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分享到:
会宁 皮影 艺术 皮影戏 民间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33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