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您的位置: 首页 >建制沿革>大事记>明清>详细内容

明代

作者:白银市博物馆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09-15 15:38:52 点击数: 【字体:

六、明 清

(一)明代(1368——1644年)
[明洪武年间]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十三日,右丞相徐达挥师向东进攻庆阳,沿途相继攻克安定州、会州、静宁州、隆德、平凉、泾州等地,进逼庆阳。陇右各县归明。是年,于迭烈逊(今平川区水泉乡黄沙湾)设巡检司驻防。景泰县归固原州管辖。
○是年,白银厂凤凰山三圣庙重修,威行四方,信实子弟,敬供香火(三圣庙毁于露天矿大爆破时)。
○洪武三年(1370年),废会州,新置会宁县,“会宁县”名始也。
○洪武十年(1377年),将县治从西宁城迁到今会宁城,隶巩昌路,属陕西布政司(司,相当于省)。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始选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甘肃中进士3名,其中有会宁籍人曹铭,为会宁县第一个进士。
○洪武二十年(1387年),会宁编造“鱼鳞图册”,简称“鱼鳞册”。将田地编号,详列面积、地形、四至、土质及业主姓名,作为征派赋役之依据,为完整的地产纪录。因图绘田亩挨次排列如鱼鳞状,故名。
[明宣德年间]
○明宣德七年(1432年)五月,复开平凉府开城县(固原以南),经迭烈逊渡黄河去河西之道路。昔西安诸州岁运粮食至河西诸卫,皆走六盘山蝎蜇岭,山路陡险难行。开城至迭烈逊路近五百余里。命陕西布政使造船八艘,每艘十一人操持,隶迭烈逊巡检司。
○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冬,都御史陈公镒,奏建靖虏卫于旧会州,辖今会宁、靖远二县地。蒙古酋阿鲁台率轻骑自老龙湾踏冰渡河入犯,经旱平川、西格拉滩、打拉池进扰会宁、静宁等地。
景泰年间,庄浪(明代指庄浪卫,在今永登)守备魏荣防守失败,竟弃此地,景泰县地遂为松山(今寿鹿山)部落宾兔的牧地。
[明正统年间]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十二月,都御史陈公镒,奏建靖虏卫于会州故址(今靖远县城)。次年修建城池,属陕西行省都指挥司。迭烈逊巡检司改隶靖虏卫。
○正统二年(1437年),撤迭烈逊巡检司。卫守备房贵同布政参事戴弁、按察全事傅吉、督粮户部主事苏镛勘定古会州旧址(今靖远县城),修建城池,属陕西都司,于会州旧址置靖虏卫,迭烈逊巡检司归靖虏卫管辖。辖界,北仍至北宋及元时会州北境,南部至会宁河畔,西界包括今榆中青城与白银区鹰鸽湾一带,领千户所五,百户所五十,置八堡寨。
○明正统三年(1438年),靖虏卫修建谯楼(今钟鼓楼)和广盈仓。靖虏卫粮晌归巩昌府通判监收,勘给屯种土地,摘拨甲军二千三百零一名,给地二千三百零一顷。
○是年,靖虏卫指挥房贵创修丰泰渠十二里,引灌三角城农田(今靖远三滩乡)。并从其家乡安徽庐州引制天车(今黄河水车),在黄河沿岸提水灌田。
○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北京殿试,会宁丁沟人张勋考取已未科进士。
○正统十四年(1449年),鞑靼的阿赤兔部落侵袭景泰,先后占据了大松山,小松山(景泰寿鹿山和昌岭山,清康熙之前称为大松山和小松山),(阿赤兔)“持地利,东寇延绥宁夏,南犯固靖兰州,西侵武威、张掖,往往饮马黄河”(明朝刑州俊《三眼井堡记》)。
[明成化年间]
○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鞑靼部落首领孛来进犯靖虏卫,被当地驻军击退。
○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九月,蒙古鞑靼部满都鲁等侵扰秦州、安定、会宁、秦安等州县,骑兵东达张家川。明总督王越派兵抄袭其后防红池(今陕西榆林境)营地,至此,鞑靼部北迁,退出河套。
○是年,复筑打拉池城堡。秋,蒙古鞑靼部满都鲁汗、癿加思兰率众渡河自青砂岘(西格拉滩,即平川以东,将军坟,即王进宝坟墓以东)进扰安、会等地。
○成化十年(1474年),迭烈逊巡检司驻打拉池。
○成化十三年(1477年),扩建靖虏卫东城。
○成化十六年(1480年)春,鞑靼太师亦思马因率部潜渡黄河,扰靖虏卫。抚宁侯朱永、都督御史王越发边兵三万迎敌,亦思马因大败而退。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十二月,亦思马因率部再次入犯大浪口(靖远黄河上游平堡乡),被靖虏卫指挥廖斌率兵击退,乃建关堡之平滩堡,并设操守官一职领军驻防。此间,首次修成《靖虏卫志》。
[明弘治年间]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鞑靼酋巴图和汗(亦称小王子)寇兰州,靖虏卫都指挥廖斌率兵击破。
○弘治四年(1491年)三月,靖虏卫乾盐池地震有声。六月,大风,天地昏黑,后发红光,久之方息。
○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和三月,靖虏卫地震,有声如雷。
○弘治九年(1496年),靖虏卫改属陕西行省固原镇。
○弘治十三年(1500年),会宁文庙(即孔庙)大成殿建成。
○弘治十四年(1501年),户部尚书秦綋(1426——1505年,山东单县人,景泰二年,即1451年,进士)为三边,即明朝前期,在陕西北部沿边分设延绥、宁夏和甘肃三边,总制(总揽),督修乾盐池至大芦塘城堡一万四千余所(靖虏卫在其间),防敌入侵。
○弘治十八年(1505年)十二月,鞑靼首领巴图和汗率部入犯靖虏卫,兵临城下,后被明军击退。
[明正德年间]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秋,蒙古鞑靼部踏冰渡河,骚扰安定、会宁、通渭等地。指挥张世勋率三十余卒与之战于乱麻川(打拉池以北),又战于大湾口(景泰大湾至窎沟一带),冲锋竟日,矢尽援绝而死。
○正德十一年(1516年),蒙古兵骚扰安定、会宁。
○正德十六年(1521年),靖虏卫人路瑛,升任宁夏总兵官,挂征西将军印。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鞑靼达延汗(也称小王子)进犯金县(今榆中),途经靖虏卫南山被村民截击。
[明嘉靖年间]
○嘉靖七年(1528年),景泰、靖远、会宁大旱,人食草茹木,饿殍盈野。
○嘉靖十年(1531年),封太祖五世孙,恭庶五子真润庄惠王于会宁。
○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蒙古吉囊部渡河,由青砂岘(平川黄峤乡)进扰安、会。
○嘉靖十八年(1539年),雨水充足,庄稼丰收。
○嘉靖二十年(1541年),修筑靖虏卫城南关城垣。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靖虏卫地震,声如雷。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黄河大汛,淹没田园,损失惨重.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天大旱,民大饥。景泰县地,死尸遍野。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明军进击鞑靼吉囊子俺答部,遭受惨败。山西总督郭宗皋因兵败贬职谪戎靖虏卫,到隆庆元年寻进南京兵部尚书,乞休。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封庄惠王嫡子弼楹于会宁。隆庆五年(1571年)弼楹卒,以子缙㔂袭封,追封弼楹为王,谥端宪。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夜,靖虏卫地大震,声如雷,地裂缝。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靖虏卫地区庄稼丰收。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月,靖虏卫地震,居民不安。冬,鞑靼俺答子辛爱部乘机自河西踏冰入犯,卫守备王世臣和千户李虎战死。十月,辛爱又潜往香山入犯凤州,经乱麻川(打拉池),被会宁郭城驿守备孙月截击。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正月,辛爱又犯打拉池、红柳泉。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七月,靖虏卫地区降浓霜,毁庄稼。
[明隆庆年间]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十二月,天降黄沙,鞑靼部宾兔率轻骑两千人,乘机自迭烈逊(今靖远三滩与平川黄湾之间)渡河,入犯白草塬(当时属靖虏卫)、郭城驿等地,取道经靖虏卫城以西,大肆抢掠,卫指挥佥事李文瑞指挥张鹏、李得林、魏印迎敌,阵亡。秋,宾兔由塔尔湾(武威)渡河入犯打拉池、神木山、蒯团山,游击哈钦中流矢阵亡,打拉池旧有哈将军战胜碑。
光绪《打拉池县丞志》记载:神木山“屈吴山东分为大小神木山”。“蒯团山,在北二十里”。
○是年,在靖虏卫小口子黄河上(今石门乡小口子村)建索桥。
○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北京殿试,会宁籍栗在庭考取戊辰科进士。
○隆庆三年(1569年),为防御蒙古人入侵,建永安堡(位于靖远县北部哈思山西段、泰和山北麓的一个川道里)。
○隆庆五年(1571年),在永安诸堡复设参将,统驭卫所堡寨,撤去防冬犯守边官军。
○隆庆六年(1572年),建哈思堡(位于靖远县城东北100公里的石门乡哈思堡村)。是年,靖虏卫始设兵粮道、千户所。管辖安定、会宁、通渭三县的十五城,东起西安州(在海原),西抵一条城,北至新边墙(史称“松山新边”、“甘肃新边”长城),南临安、会,延袤千余里。
[明万历年间]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蒙古兵渡河骚扰会宁,至青江驿,掠夺而还。
○万历三年(1575年),靖虏卫建大庙堡。会宁知县史天祐督修城垣,砖砌垛口一千一百一十七个。
○万历四年(1576年),封弼楹庶一子给缙㔂恭懿王于会宁,二十四年(1596年),薨。
○万历五年(1577年),会宁第一次编修县志,知县高拱辰总纂,今散失无存。
○万历六年(1578年),少卿梁许重修卫(靖虏卫)东西城门、城楼,增筑南关城垣。
○万历七年(1579年),靖虏卫人房加宠中武进士。会宁知县高拱辰增修城郭、城门、门楼。内城共建六门(南北瓮城各二门),东曰“东胜”,西称“西津”,南名“通宁”,北为“安静”。各门建楼,昼夜守卫。并将外郭筑连,包围四关,建四稍门、四敌楼。
○万历九年(1581年),通判窦尔长查勘嘉靖七年(1528年)被豪富兼并之地。是年,推行“一条鞭”田赋制度,赋役更重,民不聊生。
○万历十三年(1585年),景泰县大芦塘庙会购置戏箱。
○万历十五年(1587年),天大旱,民大饥。
○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阴洼山(即宝积山,俗名磁窟儿,《打拉池县丞志》记载:“在北四十里……东北接连蒯团山”)煤窑起火,死三人,其中一人被雾气提起十丈,堕地首足具碎。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封恭彭王嫡一子绅域于会宁,二十七年(1599年)袭封。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兵部尚书田乐、总兵达云、分守道张南等人率兵万人,发动松山(寿鹿山)之战,获胜,蒙古鞑靼部远徙,辖境归临洮府兰州卫及靖虏卫。第二年,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出塞巡边,发现在景泰索桥渡一线有一条长城残迹,询问父老后才知这是汉长城遗迹。他们沿汉长城考察后发现,索桥至土门山一线只有四百里,而原先明长城防守的是一千四百里。于是,奏请朝廷修筑甘肃新边。
○九月,三边总督李汶、甘肃巡抚田乐檄诸将出袭,鞑靼于松山败走。
○汉长城。古浪大靖曾有《定松山碑》,其中记述:“宣庙略于河西,靖边烽于漠北,奏龙沙之捷,屯虎城之田。”松山之战后,人们踏勘地形,在景泰永泰营一带看到一些汉长城烽火台残迹,发现从古浪土门到靖远索桥渡口有一条简捷的防线,于是在第二年“建城修都,奏筑新边”(边墙)从索桥至古浪泗水堡长约四百公里。
○是年,境内宁静,卫所戌卒解甲屯垦,人口大增,宋家梁(今武川宋梁村一带)、白石宫(今武川崖渠境内)采矿业兴起,时称“白银厂、白石宫厂”。“白银”的名字由此诞生。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靖虏卫志》第二次修成。
○是年,兵部副使荆州俊建红水堡、三眼井堡。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六月,兵备副使荆州俊建红水堡(位于景泰西北30公里处)、三眼井堡(位于景泰县正西约20公里处,上沙窝镇西南部)。
○万历三十年(1602年)八月,总督李汶檄洮、固二总兵,由景泰芦塘直捣松山(天祝县境内)北之宾兔等部,大破之。十月,荆州俊巡哨至沙窝再败宾兔部,余部北遁。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八月,鞑靼部毁红水新修边墙,兵备副使荆州俊败鞑靼部于白墩子(位于景泰草窝铺乡)。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兵备副使邢云路等监修红水新边墙,筑堡寨墩台,在红水南一百四十里筑永泰城,又南一百四十里筑镇虏堡(今正路堡),再南一百八十里筑保安堡,越七十里到兰州。中间筑教院二,墩台四十四,补修墩台七十余座,廨舍仓库具备。武川乡境内烽隧筑于此时。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全省大旱,白银在其列。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靖虏卫监收厅同知吕恒,招组群众先后在三角城、糜子滩、寺儿湾、古城子、下蒋滩、五佛寺等地农垦。开荒二千六百七十八顷,修筑永兴、中和等渠道,发展水田二百六十五顷。上游进水渠口原在四龙口,后上延至乌金峡口。
[明崇祯年间]
○明·思宗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部过天星挟九条龙八营扰会宁、安定,明左光先、柳绍宗部合兵击之,追至打拉池,绝其西进之路。
○是年五月,李自成起义军被明将左光先、曹变蛟击败后,转战安定、会宁、静宁、固原、宁县间。
○崇祯十四年(1641年),靖远大旱成灾,饥疫流行,百姓死者十之七八。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李自成遣将贺锦、田见秀等往攻三秦,先后攻破会宁、安定、秦安等地。
分享到:
年年 万历 会宁 鞑靼 嘉靖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33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