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二)清代(1644——1911年)
[清顺治年间]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八月,卫所属乡村,十家置一甲长,百家置一总甲。景泰境属靖远卫。
○顺治二年(1645年),卫设守备一员,兵一百五十名。
○是年,景泰五佛农户联合开挖柳林渠(即黄渠)。
○是年,卫发布剃发令,布告后十天之内,男子一律剃发留辫子,否则“杀无赦”。
○顺治七年(1649年),靖远卫五佛(今景泰)六十八家农户联合开挖的柳林渠(即黄渠),灌溉八百余亩农田。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三月,裁靖远卫左右中后四所。
○是年,靖远卫人祁中汉、党宗圣同榜中武进士。
○顺治十五年(1658年),靖远卫邓国珍、刘建伯、窦五桂同榜中武进士。
○顺治十八年(1661年),靖远卫樊述英、路之嵩同榜中武进士。
[清康熙年间]
○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皋兰县志·舆地》记载:“县北黑石川山中亦有矿铜,名曰白石宫,一条城河北诸山皆有矿铜,六墩子有石青铜(石青铜矿,1958年由白银公司开发,1960年下马。位于景泰境内),福禄山有煤铜山,俱无名,附识于此”。
○清圣祖康熙二年(1663年)九月,裁靖远兵备道,靖远卫并入陇右道。辖陇西、宁远、伏羌、秦州、清水、礼县、西河、徽县、两当、安定、会宁、通渭、秦安十三州县和靖远卫。
○康熙九年(1670年),靖远卫赵率恕、吴垚同榜中武进士。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发动兵变,响应吴三桂反清,攻陷会宁、靖远县城。
○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月,西宁总兵王进宝率兵东进,攻占金县、会宁、静宁各州县。四月,甘肃总兵官孙思克自凉州过索桥,收复靖远卫城。
○康熙十五年(1676年),靖远卫王进宝以战功升任陕西提督授奋威将军。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会宁县第二次编修县志,知县徐文璝总纂。甘肃省图书馆收藏手抄本一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卫学粮经历史俞琏,以三角城丰泰渠口冲崩改道凿山开洞引水,历时四年告成。
○是年,靖远卫人冯迅中武进士。
○康熙三十年(1691年),靖远卫人吴丕烈中武进士。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卫掌印守备王三锡建培风书院于文庙。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靖远卫李愈隆中武进士。
○康熙四十年(1701年),岁荒大饥,疫病流行,民逃之大半,陕西总督席尔达发仓粮八千余石赈济,饥民得以活命。
○是年,靖远卫人潘育龙擢陕西提督。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黄河泛滥,冲毁边墙(长城)三百一十八丈。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靖远卫卢炯中武进士。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靖远连年荒旱,饥民卖儿卖女,流亡殆半。
○是年,经历司王见普以糜滩土拜(土和拜的合体字)冲坏,凿碾子湾石山洞,引水入渠灌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九月十二日,地震,毁民房二千余间,墩台(烽火台)二十座,边墙(长城)一千六百余丈,死居民三十余口。
○是年,李一鹏主编《靖远卫志》六卷,修成。同年,陕西提督潘育龙捐修靖远文庙大成殿。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靖远卫潘祥中进士。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大旱,夏秋无收,民饥,流亡众多,此灾情直持续到康熙五十五年。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景泰县旱灾。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七月,会宁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城门、城楼、城垛、民房倒塌严重,免翌年地丁钱粮及未完赋税。
○是年,靖远卫马元勋中武进士。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大旱,禾无收,重点赈济,免赋额。
[清雍正年间]
○雍正元年(1723年),靖远卫宋爱中武进士。
○是年五月,大将军年羹尧派遣奋威将军岳钟琪攻庄浪(庄浪卫,在今永登)、凉州(武威)、西宁等地蒙兵,获胜。守备马光战蒙兵于宽沟(景泰西寺滩乡寿鹿山下),斩二十余人,余者溃奔。
○雍正三年(1725年),陕西裁行督指挥使,靖远卫归巩昌府管辖。
○雍正六年(1728年),冰雹、虫害、大旱、禾苗尽伤,灾情严重,豁免赋额。
○雍正七年(1729年),雨水好,粮丰收,粮价便宜,斗米百钱。
○雍正八年(1730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靖远县建立,以卫署作县署,仍隶巩昌府。景泰境为靖远县属地。
○是年,会宁县第三次编修县志,知县杨稷总纂,不久病卒,修志中断。
○雍正十一年(1733年),靖远县人石廷显中武进士。
[清乾隆年间]
○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北京殿试,会宁籍人焦腾汉考取丁巳科武进士
○乾隆三年(1738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次年,皋兰县在宽沟(寿鹿山下)设县丞一员。
○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甘肃靖远、庆阳和宁夏银川、平罗、中卫等地发生强烈地震。对此《兰州府志》也有记载:“乾隆三年冬十一月,靖远县地震有声,一月方止。”凤凰山山体腰折,矿洞塌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是年,景泰疫疾流行,死亡甚众,有全家不留一丁者。
○乾隆四年(1739年),会宁县知县管孙翼督修县城南北二门楼。
○是年,甘肃巡抚元展成奏请景泰县红水、永泰、宽沟、镇虏(正路,今正路乡,位于景泰县西南)等地适中之宽沟设县丞一员,首任县丞赵锡谷。
○乾隆十一年(1746年),会宁县第四次编修县志,知县金兆琦(宛平,今北京市人,进士)督修,因资料不足未修成。补修城垣。
○是年,北京殿试,会宁籍王万寿考取戊辰科武进士。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宽沟(景泰县寺滩乡)县丞移驻红水堡,始称红水分县(景泰县)。是年,今武川乡北部火烧沟一带划归皋兰县红水分县。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天大旱,庄稼欠收。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连续大旱,粮价上涨,斗米值银三两。上发赈济,救济灾民。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大疫流行,死亡甚众,有全家不留一丁者。六月,免甘肃全省本年、翌年赋额和历年各项秋欠。会宁赈至本年麦熟时止。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会宁县第五次编修县志,知县黄显祖总纂,集成草本,已散失无存。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会宁知县黄显祖主持重修枝阳学舍。靖远李林续修《靖远县志》一卷,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脱稿。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北京殿试,会宁籍詹文英考取己丑科武进士。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北京殿试,会宁籍李玩莲考取壬辰科进士。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靖远打拉池、寺儿湾一带冰雹“如核桃大,落地尺余,经数日不消”。
○乾隆四十年(1775年),天大旱,禾欠收,民饥饿。
○是年,知县那礼善与潘绍克、贾希适续增《靖远县志》刻本,不分卷。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红水县丞史载衡在宽沟建光四书院,后改为宽山书院,再后,又恢复原名。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靖远知县彭永和创修敷文书院。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盐茶厅(今海原甘盐池)回民起义,联合靖远糜子滩回民攻打靖远县城,知县黄家驹破获内应军,保住县城。
○是年,会宁籍回族伊斯兰教中国哲赫忍耶门宦创传人马明心被害于兰州。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海原回民田伍反清,在靖远打拉池战死。别部张阿訇围困会宁,七月张阿訇兵败被俘。
○乾隆五十年(1785年),冰雹、洪水相继为害,灾情严重。
○是年,朝廷运银数千两,途经祖河,被洪水冲去。知县申保向县城张姓遗婿柳氏夫人借银垫付,柳氏慨解义囊,申保呈报朝廷,以“女中丈夫”匾额胜表。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北京殿试,会宁籍柳迈祖考取丁未科进士。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霜冻成灾,庄稼欠收。
[清嘉庆年间]
○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年),靖远籍关元儒中进士。
○嘉庆十三年(1808年),知县王保澄重修敷文书院,捐修西关养济院,创建西关广育义塾。
○嘉庆十四年(1809年),靖远知县王保澄在大芦塘建义塾。
○嘉庆十五年(1810年),靖远、景泰、会宁等地大旱。斗米值银二两四钱,百姓死亡几半,卖儿卖女,相继不断。此情景持续二年,直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后始有好转。会宁免税钱粮,并赈济九、十两月;次年三月又开赈一月。
○嘉庆十六年(1811年),会宁知县张尔岡在县城西北隅创建枝阳书院,后因纷扰迁至东郊,同治年间毁于兵燹。
○嘉庆十八年(1813年),连年大旱大疫,打拉池天鼠食苗过半。
○嘉庆二十年(1815年),天旱,薄收,民饥。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四月二十一日,北京殿试,会宁籍吴思权、康节二人考取丁丑科进士。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雨水好,粮丰收,斗米值银四钱。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白银区水川乡顾家善村顾名中进士,是为白银区境内第一位进士。
[清道光年间]
○宣宗道光元年(1820年),红水分县,县址复移置宽沟。
○道光九年(1829年),春夏旱,秋雨涝,禾欠收,民饥贫。
○是年,会宁县第六次编修县志,知县毕光尧纂修,至十一年(1831年)编成。
○道光十年(1830年),知县陈之骥重修《靖远县志》八册,至十三年完成。
○道光十四年(1834年),天旱,欠收,民饥,灾情持续四年。
○道光十六年(1835年),景泰大芦塘戚维礼殿试中进士,入翰林院,继学庶常馆,为庶吉士。期满,试准,授中宪大夫衔、工部主事(正六品)职,后提为郎官(从五品),都水司。
○道光十七年(1837年),靖远知县蒋立鏊创建考院。
○是年,会宁知县徐敬倡修坍塌城垣,并捐俸银数十两;士绅周西范、柳效祖等相继捐助。经半年,建成城楼和角楼各4座,垛墙均以砖砌。
○是年至十九年(1839年),会宁县第七次编修县志,知县徐敬、陈墉纂修。
○道光二十年(1840年),靖远知县萧国本修城垣,筑护城河堤,建青云书院。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前两广总督林则徐被朝廷发配新疆,途经会宁。二十三日,在县城西门月城内行馆住宿。他在日记中记述:“此处县城颇为完整,自泾州以来,皆无其比”。住留期间,为南街关帝庙题“物华天宝”匾额,已被毁。所题对联“气往轹古辞来切今,声和彼纸光影盈字”,保存在会宁县文化馆。
○是年,前闽浙总督邓廷桢被朝廷发配新疆,途径会宁。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靖远知县李怀庚补筑城垣,修红嘴子河堤。是年,白银区水川乡蒋家湾创建六德书院。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北京殿试,会宁籍柳渊考取甲辰科进士。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李怀庚与赵诵礼续修《靖远县志》(抄本)。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靖远籍杨师震中进士。
○道光三十年(1850年),夏旱。八月,黄河大涨,沿河灾重,半月后水始退。
[清咸丰年间]
○清咸丰初年(1851——1852年),景泰兔窝村设有养正里塾,永泰、镇虏(正路堡)设义学。
○咸丰二年(1852年),靖远陡城群众兴修清廉渠,引水灌田。
○咸丰三年(1853年),靖远田得吉中进士。是年四月二十一日,北京殿试,会宁籍人刘灏考取癸丑科进士。
○是年,红水县(景泰)丞冒蕖创建宽沟堡城。
○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二十五日夜,景泰县大雨如注,天明不止,突然间,黑马圈河大水自松山滩来,镇虏一带满川尽成泽国,淹没人、畜、麦垛等。
○咸丰八年(1858年),为杜绝蒙盐走私,陕甘总督准招商承办,于景泰一条山设立盐店,商人张全兴领帖承销。每年收盐十万余驮,交课银一万六千两,获利甚厚,甘肃财政也增加了收入。
○咸丰九年(1859年),靖远籍雒宗易考中进士。
[清同治年间]
○清同治二年(1863年),陕甘回民反清军白彦虎、冯清厚部自海原进入靖远境内,三月攻占打拉池城。
○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陕西回民反清军杨文治部进入白银区境,围攻靖远县城以及黄河沿岸村镇。十二月,提督高余庆率队伍营救靖远,至焦家斜滩,中埋伏被围,全军覆没。至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县城失守。是年十二月,陕西反清回民起义军杨文治、马士彦等攻打红水县(景泰)境。
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造成惨烈的民族仇杀,无辜的平民被残忍杀害。据当时人口统计资料,靖远全县遇难人数超过十万人。
○同治四年(1865年)一月,提督陶茂林率军至靖远城解围,后趋宁夏。七月,三角城(靖远境内)香客丁建善、陈忠义等起事,随即失败。五月,陕西回民反清军攻破红水堡,九月,波及正路堡,十月十七日,堡陷。
○是年,陕西回民反清,回军进入会宁。闰五月,陕甘总督杨岳斌统军到县,提督雷正绾、总兵张耀、陶茂林、刘福海、曹克忠、李注发等先后带兵来城,均未久驻。
○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清军收复靖远县城。是年,回民反清军千余驻扎会宁南峪川(今中川),团总王彭寿率团勇五千人前往抵御,溃败。是年,景泰一些堡寨、村庄,缺粮饥馑,人相食。
○同治七年(1868年)九月十七日,回民反清军攻陷宽沟堡,杀县丞郭世杰等官兵二十余人。
○是年,景泰、靖远一带连续四年大旱,民不聊生。人相食,斗米值银四十两。是年春,景泰境饥馑,斗麦值银四十两,人相食,甚有易子而食者,死者无算。
○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回民反清军攻占会宁县城,居民死伤甚多,千总杨煦巷战死,知县沈文仲逃入东三里铺民堡,后提督李良穆率兵击退。四月,陕西反清回民军袭红水、永泰各堡,未克,七月,至兔窝等村庄。
○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陕西反清回民军,被清军穆图善部击败于兔窝。
○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陕甘总督左宗棠通令各地驻军栽树,并下令“有毁者以军法制裁”,至光绪六年,仅会宁境内共栽树七万三千株,民间称之为“左公柳”。其部下杨昌浚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县境还有“左公柳”百株左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全被砍伐。
○八月,左宗棠途经会宁,进驻安定(今定西)。是年,总兵周绍廉率部来会宁驻防。十月,陕西反清回民军白彦虎部与宽沟堡(景泰)民勇交战,后退走。
○是年,蜀军营务处道员张刘文驻节靖远,以军力重修被毁于兵燹的敷文书院,并于西街绝产地基修市房百余间,取租助士子学习。
○同治十一年(1872年)秋,景泰境霪雨四十余日,墙倒房塌。
○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于打拉池。划会宁、海城、靖远部分地方归其管辖,称打拉池分县。六月,兵备道李耀南奉左宗棠令来会宁,将反清回民安置在新添堡和县城瓦碴坪(今南河沿)一带。
○是年,会宁知县许茂光请示拨荒地筹办义学,需耕牛价银二百两。除自捐二十两外,拟由地方捐资购买。左宗棠体念民团,即拨耕牛二十头,以供开荒收租办义学。
○同治十三年(1874年),盐茶厅(乾盐池)改置海城县,辖打拉池设县丞分驻,隶固原州。
○是年,北京殿试,会宁籍吴耀增考取甲戌科进士。
[清光绪年间]
○清·光绪元年(1875年),旱,红水(景泰)等四堡,皆种无收。
○光绪二年(1876年)十月,左宗棠部将魏光焘带领屯军新修会宁翟家所至张城堡驿道十余公里。
○光绪七年(1881年),日蚀,白昼见星。
○光绪九年(1883年),地大震。
○光绪九至十年(1883——1884年),红水(景泰)旱灾益甚,连年失种,壮者求食四方,老弱妇幼在家受饥,惨不忍睹。
○光绪十年(1884年),由会宁经定西去兰州的驿道上,第一次通过了载运兰州制呢局机器的十吨四轮畜力大车。
○光绪十三年(1887年),瘟疫流行,死亡甚多,至次年不止,冬无雪,春草木不萌芽,夏禾不下种。
○是年六月,红水堡(景泰宽沟)一带地震,城垣房屋有损坏,冬无雪,百草萌芽。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地大震,靖远永安堡、锁罕堡(今景泰县兴泉堡)房屋城墙俱毁,人畜伤亡很多。
○是年四月初、九月二十九日、十二月十九日,地震,红水堡(景泰)一带较重。
○光绪十六年(1890年),天旱,大饥,民众死亡甚多。
○光绪十八年(1892年),天大旱,民饥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米拉沟反清回民军经平番(永登)往红水堡及秦王川一带集结,清军营务处急调驻防马队阻击。是年,地大震。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金城(兰州)优禀贡生宋法灏主办白银厂矿务二年半,只采矾矿,未采金。居民张生禄1957年在白银公司进行“白银厂”古代采冶情况调查时讲,其父张玉有光绪年间在白银厂开矿时,主要开采硫磺、矾类及一小部分金。开采的铜矿有大矶巷、老爷巷(均在火陷山)、阳洼巷、阴洼巷(均在折腰山)。当时有200多人,遇有富矿时,每人每天能采到20多斤矾或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景泰、靖远一带刮起暴风,毁房屋,拔树木,粮食、牲畜受损。又降黄沙数日,大地皆暗,白天掌灯。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景泰、靖远大旱,靖远知县储英翰督修源盛渠(今靖乐渠),引黄河水浇地,渠系十余里农民皆受益。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靖远籍范振绪考中进士。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初一至初六,黄河暴涨,淹没水川(白银区)、四龙(白银区)一带沿岸农田和景泰、靖远一带田地房屋,灾民二万余人,损失极大。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靖远改敷文书院为高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会宁籍杨思、万宝成等五人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是为甘肃第一批出国留学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甘肃留日学生靖远籍范振绪、党积龄在东京创办《关陇》杂志,提倡爱国精神,揭露甘肃吏治的腐败,传播民主思想。该刊共出四期,四月停刊。
○是年,在宽沟(景泰寺滩乡)建立第一高级小学。
[清宣统年间]
○清·宣统元年(1909年),会宁县商会成立。是年,景泰境岁大饥,斗粟值银四五两。
○宣统二年(1910年),省令禁烟,至三年境内毒卉铲除。
○宣统三年(1911年),范振绪在日本法政大学就学期间,参加同盟会。至辛亥革命时,靖远有屈有才、田澍、宋邦彦、王允如、吴锦洲等人参加同盟会。
○是年,景泰县最早出国留学生李蓝田、胡寿堂东渡日本,就学民治大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