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您的位置: 首页 >建制沿革>建制沿革>详细内容

三国魏晋南北朝

作者:白银市博物馆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09-05 16:40:20 点击数: 【字体: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

 
三国时期(狭义220——280年,广义184、190年或208——280年),今白银全境皆属武威郡,地属曹魏,县属同东汉时期,未变。
三国魏时,曹操统一北方,河西一带内乱时有发生。鹯阴为战略要地之一,东临海原,西护武威,南屏金城、北拒匈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河西叛军往往屯兵于此。这里,也是丝绸北路的必经之地,占据了它,可渡河西进,南下金城;相拒时则占有优势,地位主动;不利时便西退武威,北走大漠。因此,成了著名的古战场之一。一次,凉州生乱,武威告急,魏将张既率兵征伐时,就曾于叛军“七千余骑”相拒于鹯阴,因为不易攻打,便迅速改道直奔武威(见《三国志·张既传》)。
(二)西晋
 
西晋时期(265——420年)为境内置郡之始。
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于鹯阴县地置平凉郡,是为境内置郡之始。
魏晋之际,鲜卑族一支乞伏氏自牵屯(六盘山区)、苑川(榆中境)迁居麦田(即鹯阴)。
三国、西晋时,白银的治属与两汉比较,没有多大变化。其景泰、会宁、白银区、平川区仍属武威郡,县属未变。靖远县属未变,西秦二年(385年),属苑川郡。
西晋统一的时间不长,就被“八王之乱”结束了。“永嘉南渡”以后,北方处于五胡十六国的长期战乱之中,地方政权纷纷割据,更迭频繁,白银地区归属不定。公元327年前后,白银地区基本上以河为界,西北为前凉所属,东南为前赵占据。秦建元二年(366年)前后,前秦占据东南,东晋咸和二年(382年)左右,又取代前凉。至此,白银境地全属前秦。北魏十年(395)年左右,又被西秦入主,后秦弘始十一年(409年)前后,又全部易手后秦。《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晋义熙五年(409年),西晋乞伏乾归自苑川(今榆中县境内)徙都度坚山,七年(411年)置秦兴郡焉”。这说明,西秦统治时,曾将都城建于度坚山。
 
说明:度坚城初筑于东晋咸和四年(329年)。《白银区志·大事记·附录》记载:“咸和四年(329年),鲜卑族一支乞伏司繁率族人,自麦田迁于度坚山(今武川乡宋家梁),筑度坚城”。前驻鲜卑乞伏氏,后为统治整个陇右地区的西秦乞伏乾归政权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兴郡郡治所在地。
 
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鲜卑族乞伏司繁率族人自麦田(今平川区境内)迁于度坚山(今白银区武川宋家梁),筑度坚城(露天矿域内)。城呈长方形,城墙长230米,高7米,厚3.5米。度坚城遗址毁于1956年露天矿大爆破时。
 
(三)东晋
 
东晋时期(317——420年),境内分属苑川、平凉、秦兴三郡所辖。
东晋时期,白银各县区辖属变化较大,属于变动、不稳定时期。靖远仍属苑川郡,景泰改属金城郡,会宁仍属平凉郡(郡治平川区),白银区改属秦兴郡(郡治度坚城),平川改鹯阴县为平凉郡,故属平凉郡。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西秦乞伏乾归徙都度坚山,即秦王位,景泰县境隶西秦秦兴郡。
 
(四)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222——589年),是白银境内置州(会州)之始,也是境内设关(乌兰关)之始。
南北朝时期,白银的景泰、会宁曾经属于高平郡(北魏称高平郡,西魏置会州),后三县两区皆属于会州(《历代州域形势》记载:“会州、汉金城等郡地。西魏置会州。唐因之,亦曰会宁郡,领会宁等县二,今靖虏卫是”),县属仍没有大的变化。
宋元嘉五年(428年),北魏强大,于安定执夏主赫连昌,赫连定收集大夏余部奔还平凉(即平凉郡,汉鹯阴县地),即皇帝位,大赦,改元胜光。
元嘉七年(430年),北魏攻破夏平凉郡,仍置平凉郡,设鹯阴、阴密二县隶之,郡治鹯阴。仍置陇东郡,祖厉县隶之。
北魏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西秦后主乞伏暮末永宏三年(430年),重置平凉郡,郡治鹯阴。
西魏大统十三年(548年),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于鹯阴县地置会州,是为境内有州建置之始。
北周(557——581年),移会州州治(靖远)于鸣沙城(今宁夏中宁县),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废州,改为会宁防。次年(563年),周武帝西巡,于祖厉县地置乌兰县,并设乌兰关。
分享到:
建制 沿革 魏晋 南北 时期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33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