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
六、明清
(一)明
明代,白银三县两区同属于靖虏卫管辖,这是今白银全境第四次属同一“地州市”管辖。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设迭烈逊巡检司(今平川区水泉乡黄湾村),归固原州管辖。洪武十年(1377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县治迁于今址(今会宁县城),隶巩昌府。正统二年(1437年),以故会州地置靖虏卫(今靖远县城),隶陕西都司。改迭烈逊巡检司隶靖虏卫。明中叶百余年,市境黄河以西为蒙古鞑靼部所据。
明洪武三年(1370年),首次出现了“会宁县”县名。
自明正统二年(1437年)始,白银的三县两区皆属于靖虏卫,靖虏卫属于固原州(又称原州),原安定郡,后魏曰固原州,郡治在宁夏固原。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抚臣田乐用兵河西,鞑靼各部远徙。景泰县境之大、小芦塘,五佛寺,一条山,锁罕堡等地隶靖虏卫。红水、永泰、宽沟、镇虏等地属临洮府。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首次出现“白银厂”名字,自此,“白银”地名逐渐百姓被叫起。
(二)清
清雍正八年(1730年),首次出现了“靖远县”县名,景泰出现了皋兰县红水分县(白银区部分地方归于红水分县)。
清顺治元年(1644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会宁县、靖远卫隶巩昌府。景泰县境之大芦塘等地仍隶靖远卫,红水等地改隶兰州府皋兰县。雍正八年(1730年),靖远卫改称靖远县。乾隆三年(1738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乾隆四年(1739年),皋兰县于宽沟设县丞一员,领宽沟、永泰、红水、正路四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宽沟县丞移驻红水,称红水分县。道光后复驻宽沟。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奏设海城分县于打拉池。
红水分县是大皋兰县的一部分。乾隆三年,临洮府迁到兰州,皋兰县成为一个很大的县,东西290里,南北450里,人口达40余万。人口众多,面积广袤,事事都要到兰州请示汇报,来回六七百里,很是不便。尤其是,这里同凉州、巩昌、宁夏三府交界,横跨农耕和游牧地带之间,且沙漠纵横戈壁连绵,治安问题尤为突出。于是,就把宽沟、红水、永泰、镇虏四堡单独化为一个区域,由皋兰县派遣一位县丞负责稽查保甲等事情。
最初,县丞便驻守在宽沟,只有两座烟墩(烽火台),过了十几年,县丞迁到了红水堡办公,由此设立了红水分县。据说搬迁到红水堡的原因是,红水堡的地理位置更好一点,为古丝绸之路北大路的必经之路,方便收税上粮。红水分县虽是清代成立的,但却与明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明初,为防御少数民族进犯,从山西、江浙等地迁来移民戍守边疆,到万历年间,又在汉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甘肃新边,将游牧民族堵在长城之外,这块地方才彻底安静了下来,人口慢慢增多,日渐兴旺。
道光年间,红水分县又迁回宽沟。咸丰年间战乱中,红水堡损失惨重,县丞冒蕖奏请在宽沟口修建了城堡。因而古堡的年龄并不大,距今也就150多年。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于打拉池。划会宁、海城、靖远部分地方归其管辖,称打拉池分县。
打拉池城位于共和镇人民政府北侧。初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承朝旨筑打绳川”,次年三月完工,“赐名怀戎”(宋建怀戎堡碑记)。明成化九年(1473年),“城则因旧而筑,废者补之,阙者增之“,于原怀戎堡基础上增筑。城呈长方形,南北长478米,东西宽305米,占地14.679万平方米。墙高11.4米,下宽8.2米,上宽约5米,墙体皆有马面,系夯土板筑,夯土层厚10—14厘米,墙体有黑釉、青花、灰碳、骨残等残片,东西城墙设城门,“东曰定元“,“西曰得胜”;均有翁城。城四角均有长方形墩台。
清同治年、民国3年进行过修筑。1988年被平川区人民政府列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