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思
清代会宁文进士
【杨 思】(1882——1956年),字慎之,号心田,巩昌府会宁县城东关人,能诗文,亦工书,尤善楷、行书。时评云:“笔力透纸,功夫遒劲”。所行书《沁园春·雪》,“飘逸潇洒,有赵王之韵”。清·光绪二十九年(1895年)戊戌科三甲第45名进士,殿试点翰林。历任翰林院检讨、编修。曾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留日期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为甘肃最早传播民主共和思想的革命者之一,曾两次会见孙中山先生。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邓明说,杨思、范振绪、阎士璘的名望和成就,在国内也是一流的。
据杨思的曾长孙杨映祥回忆,杨家在会宁是大户,老县城原有牌坊十多个,东关的4个都是杨家的。杨家老宅在上街,由3个连接在一起的四合院组成,附有外庭院、号房院、读书楼、后果院等,还另建了新四合院。此外还有不少祖业,包括县城十字街口的草料商店和分散在县内各地的数千亩田地。
杨思的父辈同胞兄弟共四人,其生父杨国彦排在老幺,杨思小时过继给他的大伯杨国治为子。杨思辈共兄弟5人,童年时一起在家中读书,由杨国治亲自任教。杨思自小聪颖敏悟,家人都看好,认为将来能成大器唯有此子。果然,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杨思一路过关斩将,先中举后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旋升翰林院检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思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未毕业即回国。在日期间,他与阎士璘、范振绪联合陕西留日学生党松平创办《秦陇报》(后改《关陇报》)、《复声》,大声疾呼救国救亡,反对立宪,号召人们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这是辛亥革命前甘肃资产阶级革命派参与创办的两份革命报纸。
回国后,杨思先任翰林院编修,后呼应辛亥革命,探亲时回会宁组织县议会,任议长。民国2年(1913年)3月,甘肃省议会在兰州成立,选举阎士璘为议长,杨思、赵守愚为副议长,杨思不畏强权和威胁,坚持新派主张,大获好评。民国7年(1918年),杨思出任安肃道尹(河西行政长官),兴修张掖、酒泉水利设施,并调查澄清了陆廷栋冤案。
民国初任甘肃省兰山道尹、安肃道甲、甘肃省议会副议长,总纂《甘肃通志》(因政府不为搁浅),甘肃省民政厅长、甘肃省代理省长兼督办,国大代表。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监察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杨思童年时,与诸兄(叔伯兄弟5人)共读于家中,由国治亲自教授。他在众兄弟中最为聪明,由于过继的原因,父亲对他的要求更为严格。据一些故老回忆相传,每天傍晚放学,别的孩子都可以上街去玩,独他不许,总要陪着父亲在书楼上再学一段时间,实在憋急了,就溜出来凭依在栏杆上和南邻柳家的孩子吆喝笑闹一阵,有时没人跟他谈话时,就一个人手把在栏杆上胡玩一通。老人们传说:“四大人(杨思的尊称)长大后稳重了,小时候也调皮得很。”
本县中川乡名儒张冲(字云亭)是国治的同窗好友,有一年两个老同学相见时,他特地拿出杨思的课卷(作文作业)给云亭看,说:“我这一生只是个秀才,若得孩子中举,与愿足矣!云亭兄,你看他可有希望!”张冲对杨思的课卷看得很仔细,之后说:“简臣兄,你也故谦了,令郎天资过人,胸襟博大,举人何足道哉!他年月宫折桂,虽不作一二人想,但亦不会落后太远。
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 寅科,杨思乡试报捷;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又以三甲45名而登高第,殿试后,即授翰林院庶吉士,旋升检讨,次年诰授奉直大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国派出的留学生已达两万余人。这一年,杨思奉旨同范振绪、田树侵、闫士璘、万宝成等(皆甘肃人)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
宣统元年(1909年),杨思等人在完成学业后,返回北京,任职翰林院编修。
袁世凯的反革命面目暴露之后,杨思受孙中山之命到兰州负责革命工作,与孙中山常有书函往来。民国2年(1913年)3月,在杨思等人的努力下,甘肃省议会在兰州成立,议员56人,闫士璘当选为议长,杨思和赵守愚当选为副议长。民国4年(1916年),甘肃议会恢复,杨思仍任原职。次年,孙中山发动反护法运动,张广建因政体腐败,被迫离开了甘肃,蔡树勋护理省长,杨思出任了安肃道尹(河西行政长官)。在安肃道任上,杨思除集中精力,在张掖、酒泉组织民众大搞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的发展外,还办理过不少案件,其中以陆廷栋案最引人瞩目。
民国10年(1921年)“双十”节,甘肃省第三届议会成立,选杨思为议长,田玉丰、慕寿琪、周之翰为副议长。潘龄皋去位之后,陆洪涛兼任省长,杨思出任兰山道尹(兰州市市长)。民国18年(1929年),国民革命军控制了甘肃的局势,为了粉饰太平,省政府成立通志局,决定编修《甘肃省通志》,刘郁芬、孙连仲督修,吴瀛章为总办,杨思为总办兼总纂。
杨思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在西兰公路开通时,亲自堪定路过会宁的路段;捐银洋1000元,在会宁桃花山上修建了魁星阁;并关注指导重修县志。
1949年12月到1950年12月的一年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第六次、第十次会议通过,由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了任命书,任命杨思为西北军政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土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时,先生写下了《游华山》诗。据习仲勋同志1998年8月2日写的《回忆杨慎之先生》一文说,这首诗他去中央开会时,曾面呈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看后,称赞说:“有气势,不愧出自翰林之手。”
1955年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 第一届委员会成立,经周恩来提议,杨思先生以无党派人士当选为第一副主席。1956年10月27日,杨思先生生病逝于兰州家中,享年75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送来了花圈。张仲良、邓宝珊、强自修、孙殿才、陈成义、马惇靖、杨子恒、陈时伟、范振绪、王烜等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甘肃省政协、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人和先生生前友好共43人组成了治丧委员会。11月3日,省、市各界在兰州文化会堂公祭。主祭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张仲良。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马惇靖致追悼词。
七律·游华山
七十来游太华峰,莲花顶上倚青松。
岭云变幻朝霞外,渭水萦徊夕照中。
西瞳绝塞八千里,东瞰雄关百二重。
我是风尘厌倦客,息心高卧偕仙翁。
杨思书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