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名人>本邑乡贤>详细内容

陈少亭

作者:白银市博物馆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10-10 15:15:16 点击数: 【字体:

近(现)代人物

【陈少亭】(1913——1998年),原名鼎,以字行,斋名耕石,自号耕石老人,甘肃靖远人,祖籍会宁郭城驿,先师为人敦厚,治学严谨,嗜好收藏,工篆刻而享誉陇上。
一生治金石。先师青少年时代,即师从范振绪、陈国钧诸先生习字作篆,勤学苦练,学业渐进。新中国成立后,在手工业联社、综合厂当刻字工,工余执刀问石,致力金石篆刻艺术,常年不掇。先生治印极重章法,从不轻易下刀,所以其印作布局严谨,一丝不苟,颇具匠心。每喜以甲金文字入印,字字珠玑,格调高古,尤其是细朱文印,铁划银钩,更见功力。据统计,先师一生治印者不下万方,陇上的书画家之印多出于先师之手,我亲眼见到先师曾为葛士英、朱宣人、赵正、何裕、陈伯希、王创业等名家治印。篆刻之余,先师亦书篆,书作沉雄老辣,颇具金石味,这与他一生致力于篆刻是不无关系的。
舍命刻关防。民国22年(1933年)2月,由中共地下党员王儒林发起在靖远成立了“西北抗日义勇军”,当时要刻“关防”印信而无人敢于染指。要知道在当时蒋介石大屠杀的腥风血雨中刻共产党的“关防”,闹不好是要掉脑袋的。然而,血气方刚,知晓民族大义,为革命不惜身家性命的陈少亭却干了这件事。西北抗日义勇军凭着“西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关防”这颗大印,打土豪,开作仓分粮;伸张正义,安民告示。老百姓看到盖有“关防”大印的告示,都喜上眉梢。后来,敌人将陈少亭列入了被杀名单,在地下党和群众的掩护和周旋下,他才幸免于难。全国解放以后,时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的孙作宾曾当面赞扬先师“有不怕掉头的精神,令人可敬”。
收藏多精品。先师嗜好书画收藏,藏品且多为精品,在他居住的大堂屋里,四壁全是书画,俨然是一个小展览馆。其中有张大千“樵客出时朝带雨,渔舟归来夜生风”的草书六尺立轴,章法严谨,气势磅礴,不失为大千先生的神来之笔;裴建准的骏马,工细而腴肥,颇有唐人之风韵;华世奎的对联,深得颜鲁公之精髓。还有王了望、范振绪、周介祹(湖南书协主席周昭怡之父)、唐琏、大方、陈国钧等名家的书画精品,而更多的精品则是现代名家赵正、何裕、陈伯希、刘顺、王创业、肖弟等的作品。先师整天卧游于这些精品中,心摹手追,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所以,他的篆刻创作得心应手,独具一格,是收藏给他提供了一定的创作条件。
饮酒会文友。先师嗜酒,每有文友学生来舍,总是温上一壶酒,边饮酒,边论艺,偶尔也猜上几拳,难得高兴一回。每天出入先师府上的多是靖远县城的一帮文人、书画家,如张慎微、张尚瀛、许承璋、孙达人、孙践中、师直等。或鉴赏书画,或谈论书艺;或研讨地方文史,或感慨人生沧桑,乐在其中。间或有省城及外地书画篆刻家来访,更是不宜乐乎。当然,烧酒是少不了的。1982年金秋,先师七十大寿,更是聚集了众多的骚人墨客,酒气夹杂着墨香,场面文雅而又热烈,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艺术启后学。先生乐于育人,将自己治印从书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求教者,使学书者受益匪浅。我和师弟王定元、山励等多得其教诲。先师不但给我们指出学书之要领,更是言传身教做人之真谛。他常说人正则书正,要注意人品、书德的修养。先师治学严谨,博众家之长,传诸后学,他的人品书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盛誉满陇上。先师的书作,多次参加省展和西北五省联展。1983年,他的篆刻被评为全国篆刻评比展优秀奖,更是轰动了陇上书坛,当时甘肃有61人参展,而先师独一人获奖,可见其篆刻的功力之所在。由于他在篆刻上成就斐然,作品和传略被收入《当代篆刻家大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当代印社志》、《墨海遗珠》、《甘肃书法作品集》等大型工具书中,并有印谱刊行于世。先师生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兰山印社顾问,白银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政协靖远县委员会委员,靖远县书法协会主席。
分享到:
先师 篆刻 关防 精品 书画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33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