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皎
党史人物
【张东皎】(1903——1932年),又名张长发,字伯英,陕西省横山县高镇乡张家村人。父亲张风同是一位敦厚正直、豁达明理、粗识文字的农民。母亲高氏仁慈善良,勤俭持家。
王子元队伍里出大名,巧夺军火举红旗,水泉堡内扎大营。东皎流血为人民,世代扬美名。
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靖远人民歌颂革命烈士张东皎的民谣,至今仍在白银地区流传。
张东皎早年受到家庭的启蒙教育,幼年读私塾,勤奋好学。先后在横山县张家呱、子洲县马家沟和横山县读完了小学、初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横山县第一中学。东皎目睹了家乡人民的悲惨遭遇,深感旧社会的黑暗,激发起渴求光明,救国救民的愿望,一心向往革命。民国13年(1924年),他在榆林找到了地下党组织,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张德生一起打入陕西军阀井岳秀部,宣传马列主义思想。不久,身份暴露,巧妙躲过敌人追捕脱险之后,辗转于宁夏、甘肃、北京、南京等地,继续进行地下革命活动。
民国18年(1929年)冬,中共陕北特委决定让他打入国民党部队搞兵运工作。翌年春,张东皎和谢子长、刘志丹一起被党组织派到宁夏盐池县搞兵运工作。盐池县国民党驻军是苏雨生的第八旅十五团,团长王子元与谢子长、刘志丹是同学,又是义结金兰的“把兄弟”,利用这种关系,谢子长、刘志丹要求王掩护该团中的共产党员,王要求谢、刘支持他当团长,就此达成协议。从而,张东皎担任了十五团副团长,以合法身份作掩护在该团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民国19年(1930年)秋,王子元团移驻甘肃省靖远县。以军训为名,十五团成立了学兵队,张东皎等将陕北派来的党员和进步青年集中在学兵队学习,进行革命教育和军事训练。由张东皎任队长,高岗任副队长,李树林任司务长。根据当时革命活动的需要,张东皎在该队成立了党的特别支部,由他任书记,高岗任副书记,黄育华、李树林、薛应昌任委员。特别支部积极与陕北特委、三边(安边、定边、靖边)区党委秘密联系,争取领导与支持,确保党对武装斗争的领导。张东皎在靖远县城办起教导队,对部队中的党团员和进步青年集中进行军事知识训练3个月,让其掌握军事知识,毕业后回连队担任班长,使党牢牢掌握了部队的基层力量。
民国20年(1931年)1月,张东皎赴京活动,与东大街禄米仓西夹道2号经商的韩泽九女儿韩如冰相逢并结为伉俪。一个月后又返回靖远,继续开展革命工作。3月,雷中田把王子元团改编为工兵营,后又改编为第三路游击队,王子元任游击队司令,张东皎担任第一大队队长。7月,张东皎被委任为靖远县长。是年冬,陕军孙蔚如入甘讨伐雷中田,王子元部被改编为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王子元任旅长,张东皎任副旅长。这时,王子元部队中,共产党组织的力量迅速壮大,由支部发展为团党委,下设军官、士兵、教导队三个支部。党组织力量的壮大和张东皎在敌军中取得合法地位,为后来起义打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民国21年(1932年)4月16日,中共陕西省委派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负责人谢子长、中共陕西省委军委负责人焦维炽,策划王子元部队起义。谢、焦抵靖远后和地下党委取得联系。在团党委会上,张东皎汇报了地下党在敌部开展活动情况,谢、焦传达了陕西省委发动兵变的指示,决定除第三团外(该团是地方民团组成),其余全部拉出,去壮大陕北革命力量。会后,张东皎积极执行上级组织的决定,和其他同志一起准备起义。利用王子元对他的信任,首先动员王起义。然而,王固执己见,不肯行动,并听信亲信姚绍芳挑拨离间,立即采取了行动,在召开营以上军官会的同时,派兵包围了张东皎住所,扣押了他和王部任营长的地下党员王儒林,并缴了全营的枪支。事件发生后,经党组织营救,王子元礼送张东皎出境,同时释放了王儒林。张东皎离开靖远来到兰州,和谢子长、焦维炽及兰州地下工作的杜润滋、邬逸民、吴景嗷等人在闵家桥策划了靖远第二次起义。在这期间,适逢王子元派倾向革命、赞成共产党主张的警三旅特务连连长杜鸿范(甘肃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之子)来兰州领取枪支。张东皎抓住时机,和杜商议插旗建军计划,得到杜的赞同并决定参加起义。时隔不久,杜将所领到的步枪、子弹、军装交与谢子长。张东皎和其他同志又从多个渠道筹措了部分枪支和经费。张东皎和谢子长、王儒林等经来家窑,将武器弹药运到靖远水泉堡,建立武装根据地。
民国21年(1932年)5月30日,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在水泉堡正式成立,谢子长任游击队总指挥,焦维炽任政委,下设三个支队,张东皎任第二支队司令。游击队深得群众拥护,很快扩大到200多人。6月2日,以周维邦为总指挥、梁占胜为副总指挥的敌“围剿”部队兵分两路,向游击队驻地水泉堡袭来。张东皎占据有利地形,指挥游击队员猛烈射击,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张东皎向敌群中旧部喊话时,不幸被溃散的敌人打伤,滚下山坡被俘。梁占胜威逼利诱张东皎招降游击队,张东皎严词拒绝,当场被敌人杀害,年仅29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