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名人>本邑乡贤>详细内容

张兆福

作者:白银市博物馆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8-06-25 15:03:24 点击数: 【字体:

社会人物

【张兆福】(1888—1939年),字吉亭,景泰一条山村人。幼年家境贫寒,以农为业。青年时,通蒙古语,以此,民国3年(1914年),为盐务局做“通事”。蒙古人用骆驼驮来的察盐人仓时,因量大不一一过秤,由吉亭估量(说驮子),后用蒙古语沟通双方,即办理人仓手续。后转任盐务局巡官,带领盐警,缉查贩私,工作踏实认真,对官私双方负责,深得盐局和群众信任。民国7年(1918年),吉亭因深感没有文化之苦,遂出家资创建一条山小学。建校期间,为投工的贫苦人管饭。民国11年(1922年),一条山一带大闹饥荒,群众生活异常艰难,吉亭欲出大芦塘义仓粮济贫,但地方要他拿出万两白银做押。当时,吉亭只能拿出五千,遂将房屋、田地契约,抵押盐局,借得五千。义仓开放,一条山等地贫苦农民得以周济。事后,群众送“义沛桑梓”巨匾颂扬。民国18年(1929年),全县大饥馑,贫苦农民为谋生计,以贩运商盐求温饱,但无力支付盐价,吉亭遂出面向盐局担保,将盐赊给农民,运往外地贩卖。回来后,支付盐价,他只抽小量担保费,这为农民给予了极大的方便。有些生活确实困难,盐价拖欠一、两年,吉亭也不催逼;交不清的,吉亭即慨然赔垫,从不责怪。因而,颇得农民爱戴。民国25年(1936年),一条山小学被一场大火烧得七零八落。吉亭想重新整修。但因多年辛苦,积劳成疾,卧床不起,难以如愿。民国30年(1941年),吉亭之子钦武,秉父遗愿,再出家资,又建新校,比前更为壮观)。去世后,当其灵柩以驮轿驮运到大拉牌时,不少群众前往迎接,将其灵柩一直抬至一条山,出殡之日,送葬者多达千余人。
分享到:
一条 民国 年年 农民 吉亭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33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