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德
清代军事人物
【王成德】(1883——1950年),字允如,人皆以字称之,景泰大芦塘人。幼时,就读于名师雷高捷、何宝珊门下,潜心攻读,成绩卓越,为众生中之佼佼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于兰州矿务学堂,派往永登指导开矿采铜。清·宣统三年(1911年),靖远县推举为省临时参议员。辛亥革命成功后,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锐志地方教育,乃回乡办学。经多方努力,始得省府批准,将芦塘营190多份军田划为学田,以所收租粮为办学资金。他拆神庙、挖神像,民国4年(1915年),建成靖远县第四高等小学。其建筑之宏伟,设施之完备,为当时全省小学之冠。允如任第一任校长,以高薪请名师任教(当时有大学毕业生在校任教),教学质量好,凡进省报考中等学校者大都名列前茅。民国6年(1917年),调任靖远县劝学所所长,致力于全县教育事业。“一个国家、民族,没有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是要被人类淘汰的。”他经常以此告诫人们。民国11年(1922年)后,先后在甘肃省印花处、造币厂工作。允如性格耿介,为人正派,清廉自持,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对国民党政治的黑暗、官僚的腐败,更是深恶痛绝,敢于抨击、抗争。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官府与驻军派给群众的差役、捐税,日益繁重,地方及人民难于承受。经全县绅士合议,成立“四区联合办公处”(当时景泰县分4个区),请允如回县任主任,处理所派零星差役捐税,实际上,是对苛捐杂税进行抵制。事经1年,深遭县长反对,以非法组织之名,勒令撤销四区联合办公处。允如被任命为戒烟所长,乃全力戒烟,收效不小。民国30年(1941年),再次出任芦校校长。民国32年(1943年),县参议会成立,被选为参议长。民国36年(1947年),因政府排斥,赋闲家中。解放前夕,他订有《观察》等进步杂志,对中国共产党,对解放战争,均有所了解。对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恨之入骨,经常在他家门前的天地坛向群众宣传。当时的县长把天地坛讽称为“新华台”。解放大军压境,他协助县学生团”为迎接景泰解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景泰解放后,被选为县临时人民政府县长。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副县长。允如生前,急公好义,淡泊名利,居家房无一间,借住亲戚家。而对抗日时期艰难度日的芦校,则全力支持,只要自己家里有,学校缺啥拿啥,当有人非议时,他只莞尔一笑,泰然处之。允如,是一位思想开明的进步人士,为地方办了许多好事:创建芦校,培养了一批的有用人才;反对迷信,不信鬼神,提倡医学,礼聘西医居某,在芦阳开办诊所,医疗疾病,宣传卫生常识,提倡新法接生,为民众造福;经常呼吁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沙漠南迁,并身体力行,克服重重困难,从城郊挖渠架槽引水,绿化芦校;极力主张男女平等,芦校实行男女兼收,并令其三妹带头上学,为争取女权开端;反对妇女缠足的封建习俗,不许自己的两个妹妹缠足,二妹已经缠了,也令放了。在民国初年,这确是罕见之事,因此,王家的“大脚片女子”,成为当时人们讥笑的资料。以后,则被传为移风易俗的佳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