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您的位置: 首页 >田野文物>古墓葬>详细内容

潘育龙墓

作者:白银市博物馆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03-07 11:07:27 点击数: 【字体:
潘育龙墓位于靖远县乌兰镇红嘴村潘家窝窝,墓冢葬向南北,占地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45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为圆椎形封土堆,高6米,底径20米,竖穴青砖垒砌拱券顶单室墓。潘育龙,生年不详,卒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字飞天,靖远乌兰人。康熙十三年(1674年),奉令讨伐吴三桂党羽陕西提督王辅臣,后又进兵四川,直至云南,数出师击噶尔丹有功,擢升陕西提督授镇绥将军,卒赠太子少保,谥襄勇。由清廷“敕建”墓场,并立牌坊于墓南4.5米处。
潘育龙墓及石坊1981年11月7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牌坊坐西面东,占地南北长10米,东西宽5米,为三楹斗脊式青石雕凿榫接垒砌而成,明间阔3米,次间阔各1.55米,进深1.24米,高6.5米。石坊中间最上方为双龙图雕的“敕建”竖额,下横额为楷书:“赐镇绥将军仍管陕西提督世袭拖沙喇哈番加二级纪录一次赠太子少保谥襄勇臣潘育龙坊”,边坊正中刻“恩荣”、“褒封”及二龙戏珠、双凤朝阳、鱼跃龙门等图案,坊柱阴刻“千里山川须在目,一军甘苦务同心”,并雕飞禽走兽且有护坊柱的石鼓和花座,整个石坊构件均为青石条榫接垒砌而成,其飞禽、走兽、文字尽显文人墨客之技术,雕刻物件形象逼真,部件构筑精巧绝伦,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自然环境
地质: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地质多为第四纪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层。
水文:东北1800米处为祖厉河,西1000米处为黄河长年流淌。
动物:野兔、黄鼠、蜥蜴、蚂蚁等。
土壤:黄绵土。
植被:区域内植被较差,多数地表杨树、槐树、果树,村民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植物。
气候:该区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干燥寒冷,风沙大。夏季、秋季降水略多。年平均气温8.9℃,一月为零下7.7℃,七月为22.6℃,年平均风速1米/秒。年降水量240毫米,蒸发量1623毫米。年日照时数2620.9小时,无霜期165天。旱灾、风灾、冰雹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灾害。
地形地貌:墓地建在黄土覆盖的黄河二阶台地上,地势较平坦,周围视野开阔,四周均为黄河滩地,远处丘陵连绵起伏。北为乡村道路及吴家湾自然村;西1000米处为黄河;南为乡村道路和新胜村,东北1500米处团结村及白宝铁路,东北1800米处为祖厉河。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南为乡村道路和新胜村,东北1500米处团结村,人口居住集中,城区人口高度密集,主要为汉族和回族 。
环境变化及主要环境问题:墓地南4.5米处为石牌坊,西130米处为范振绪墓场,现周边无影响墓场环境的建筑,四周为耕地,适宜墓场长期保护。交通便利,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附近农民生产活动对墓地环境有一定影响。
交通状况:东北1500米处白宝铁路 ,北2500米处为黄河铁桥,西侧、东侧临乡村道路。
产业状况:以农业为主,种植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蔬菜、瓜果等。

 

潘育龙墓地理位置图

潘育龙墓平面分布图

潘育龙墓及石坊平面图

潘育龙墓及石坊全景

潘育龙墓近景

潘育龙墓石坊

潘育龙墓正坊题字“敕建”

潘育龙墓正坊题字“尽锐争先”

潘育龙墓正坊题字“输忠阃外”

潘育龙墓石坊石雕

分享到:
潘育龙墓 石坊 东北 米处 环境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33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