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绪墓
范振绪墓位于靖远县乌兰镇红嘴村潘家窝窝,墓园坐西向东,红砖围墙,平面呈正方形,南北长15米,东西宽15米,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内有4座墓冢,墓主为范振绪及其母娄太夫人、范振绪夫人等,范振绪墓在其母娄太夫人墓冢左下方,葬向北偏东85度,地面封土高大,呈馒头状,高1米,底径3米。墓前树有1984年政协靖远县委员会为其立“范振绪先生墓”碑一通,碑通高3米,宽1.43米,厚0.47米。1991年清明节前又加修了墓地茔墙和碑亭。范振绪墓及其墓碑是研究探讨靖远近代历史、文化发展史的佐证。范振绪(1872--1960年),甘肃靖远人,故居在靖远县城会馆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后留学日本,又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甘肃早期参加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民国2年(1913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民国30年(1941年)与张大千同往敦煌,研究壁画,抢救国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后当选为甘肃省政协副主席,1960年8月21日在兰州逝世。范振绪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其生平事迹编入《中国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等典籍。工山水、人物,长行楷,一生绘画,书法作品留传后世甚多。1957年,由范主笔,郝进贤、吴绍镛、马文江、郭维屏、米瑛等甘肃名家联名绘画的《红军长征图卷·甘肃段》,长36尺,送北京“八一”节展出,副本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其书法作品被兰州碑林收录。
自然环境:
地质: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地质多为第四纪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层。
水文:东北2500米处为祖厉河,西800米处为黄河长年流淌。
动物:野兔、黄鼠、蜥蜴、蚂蚁等。
土壤:黄绵土。
植被:区域内植被较差,多数地表杨树、槐树、果树,村民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植物。
气候:该区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干燥寒冷,风沙大。夏季、秋季降水略多。年平均气温8.9℃,一月为零下7.7℃,七月为22.6℃,年平均风速1米/秒。年降水量240毫米,蒸发量1623毫米。年日照时数2620.9小时,无霜期165天。旱灾、风灾、冰雹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灾害。
地形地貌:墓地建在黄土覆盖的黄河二阶台地上,地势较平坦,周围视野开阔,四周均为黄河滩地,远处丘陵连绵起伏。北为乡村道路及吴家湾自然村;西500米处为黄河;南为乡村道路和新胜村,东北1500米处团结村及白宝铁路,东北2500米处为祖厉河。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南为乡村道路和新胜村,东北1500米处团结村,人口居住集中,城区人口高度密集,主要为汉族和回族 。
环境变化及主要环境问题:东130米处为潘育龙墓,现周边无影响墓场环境的建筑,四周为耕地,适宜墓场长期保护。交通便利,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附近农民生产活动对墓地环境有一定影响。
交通状况:东北3000米处白宝铁路,东北2800米处为黄河铁桥,西侧、东侧临乡村道路。
产业状况:以农业为主,种植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蔬菜、瓜果等。
范振绪墓地理位置图
范振绪墓平面位置图
范振绪墓平面图
范振绪墓全景
范振绪墓冢
范振绪墓碑碑阳
范振绪墓碑碑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