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滩堡遗址
平滩堡遗址位于靖远县平堡乡平堡村东的堡子山,距乡政府约600米。城堡始建于汉代。墙体总体情况:堡墙就地取材,黄土夯筑,夯层厚0.13--0.20米,剖面呈梯形。现存状况分述如下:东墙大部分被拆毁消失,仅在与北墙相接处残存墙体长4米,底部残宽4--6米,顶宽1.50米,残高3米,墙壁遭碱蚀剥落严重。西墙长144米,底宽6米,顶宽1--2米,高6--6.50米,堡墙墙面遭碱蚀、风化剥落,坑坑洼洼,凹凸不平,顶部堆积有干枯的树枝,另遭人为踩踏严重。自北向南80米处坍塌有6米宽的缺口。堡墙正中疑似有一马面,顶部搭建有看守果园的小屋,外壁挖有窑洞,堡墙底部栽有一排白杨树。 南墙总长232米,大部分已消失,仅东端残存长38米,底宽4--6米不等,顶宽1--2米,残高4.50米,顶部遭削挖凹凸不平,堡墙外侧为菜地,又毗邻深沟。北墙总长200米,有农户在堡墙正中搭建房屋,并于房屋西侧削挖堡墙,致堡墙消失30米,又在房屋东端削挖堡墙,致堡墙消失长40米。近北墙与东墙结合处残存堡墙长40米,但遭削挖、碱蚀坍塌严重,底宽4--6米,顶宽1--2米,残高3--5米;近北墙与西墙结合处残存堡墙长90米,内侧残高3--4.50米,外侧坍塌呈“∠”斜坡状,无法判别底部宽度,顶部凹凸不平,并架设两排照明线电杆,其中一排为水泥制,另一排属木质。北墙与西墙交接处的堡墙顶部搭建有看守果园的凉亭,凉亭破败不堪,已是摇摇欲坠。该堡平面略呈方形,堡内现为平滩堡中学的果园地和附近村民的菜地,南墙外侧毗邻深沟,沟内有通往南坪的便道。依地势判别并据当地群众所言,原南墙偏东处辟门,今已毁之,遗迹不存。南城门外有瓮城城墙残段,西北城墙角墩上建一钟亭,内曾悬挂“道光六年”铁钟一口,堡内曾有零星散布的明清瓷片、砖瓦碎片、并出土有王莽时期“货布”一枚,据考证应为汉代至清代关堡,为探讨靖远境内汉代至清代历史及军事防边史提供了线索和证据。
自然环境
地质: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为第三系基岩裸露丘陵和黄土堆积的丘陵地质。
水文:黄河自该堡西侧的乌金峡口奔涌而出,经南坪大拐弯之后遂向东北平缓径流。
动物:多有蚂蚁、蜥蜴及黄鼠等啮齿动物。
土壤:黄土、灰钙土。
植被:台地边沿有小片林地,堡内及四周栽种有较多的果树。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春多干燥寒冷风沙大,雨雪稀少;夏秋季节多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多而集中,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风速介于1.1--4.8米/秒之间,年均气温8--9℃、降水量280--310毫米、日照112天,无霜期在130--170天左右。
筑堡于此,有居高临下之感,俯瞰黄河两岸,数十里之遥可尽收眼底,背靠崇山峻岭为屏障,凭借黄河天险控扼朔方,可见地势之险要,故有“金城锁阴”之称。
该堡东侧地势宽阔、平缓,西距台地边沿10--20米,南侧紧邻深沟,北距台地边沿150--200米。
地形地貌:该堡建在黄河东岸南坪台(阶)地边沿,台(阶)地被黄河强烈切割,落差较大,相对垂直约在50--100米之间。南坪地势平坦,黄土覆盖较厚,但土质松软,易遭雨水冲刷,属红砂岩和泥质基岩层的自然冲沟底部多有裂隙水渗出,易致台(阶)地滑坡。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周围多居住菜农、果农,人口稠密。另外,近年来,当地村民在该堡西墙外侧30米的台地边沿建有1座庙宇,在堡墙西北角100米处的台地边沿建有2座庙宇。
环境变化和主要环境问题:开垦耕地、乱挖、乱建及引水灌溉等。
交通状况:堡墙四周有便道,可通行三轮车,堡南10米处的深沟内有通往南坪的乡村道路。
产业状况:主要种植蔬菜,栽种果树。
平滩堡遗址平面分布示意图
平滩堡遗址平面图
平滩堡遗址远景
平滩堡遗址残存城墙局部
平滩堡遗址西北角墩及钟亭
平滩堡遗址出土货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