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您的位置: 首页 >田野文物>古遗址>城址>详细内容

胡麻沟外长城遗址

作者:白银市博物馆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04-06 15:39:06 点击数: 【字体:
胡麻沟外长城起于靖远县石门乡小口村西北3千米胡麻沟口东北侧,止于石门乡小口村西北3千米胡麻沟口西南侧。东北与车木峡山险2段相接,西南与小口长城1段相接,内侧(沟中)与胡麻沟内长城大致平行相对,两墙相距317米。墙体处于黄河南岸的胡麻沟口,连起了两侧的山崖,呈东北-西南走向。该段墙体为石墙,两侧用红色块石垒砌,块石直径在0.25--0.50米之间,中间以碎石和土填充。该段墙体基础为山体自然基础,暴露的沟底为岩石基础,底宽7--9米,内高1.0--1.5米,外侧高2.5--3.5米。全长95米,分3自然段。
墙体处在山洪沟口,两端与山脊相连,添补了此处山险的不足。墙体因处于沟口,中段被洪水冲垮,石块散落于两侧,沟底为裸露的岩石。
第三自然段:长47米。保存差,处在沟口西南侧,止点与山崖相顶,墙体已垮塌呈拦洪坝状,底宽7--9米,内侧(东南侧)由于泥土的淤积,墙体呈田埂状,高1--1.5米,外侧(西北侧)呈坝状,高2.5--3.5米,石块散落在上面,与黄河相距15--20米之间;沟口的东北侧是小口渡口(用船摆渡)。
第二自然段:长33米。墙体消失,为山洪沟,沟边有一条边道穿墙而过。
第一自然段:长15米。保存差,处在沟口东北侧的山脚边,依地势在山边砌石墙,外侧(西北侧)高1--1.5米,内侧(东南侧)高0.5--0.8米,用红色板状石块垒砌两侧,中间装填碎石土,现已垮塌,石块散落在外侧的山坡上。未垮塌的石墙一侧,残存约3--7层。内侧(东南侧)是沟,外侧(西北侧)临黄河,相距15米,顶端的河岸高50--70米,为红色岩石峭壁。
自然环境
地质:靖远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地质多为第四纪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层,祁(连山)、秦(岭)褶皱强烈,断层极为发育,断陷盆地及坳陷盆地的展布趋向都存在,黄土覆盖层厚且面积广,仅有小面积的岩石裸露;沟谷多呈V字形,山峰多为锯齿状,黄河沿岸为割切的黄河高阶地,为第三系基岩裸露丘陵。
水文:黄河流经这里,为两岸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为建设梯级电站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河道的深切,两岸农业的灌溉大多为提灌引水。
动物:山上有野鸡、蛇、兔、鼠、沙蜥蜴等野生动物。
植被:山体为裸露的红岩石,有薄土层覆于表面,山顶植物极为稀疏,主要生长有野枸杞、碱柴(当地人叫红萱茅)、芨芨、骆驼草、梭草(短花针茅)、冷蒿等耐旱低矮植被,河岸两边局部的河湾地带有树木,田间地头以白杨、枣树、梨树为主。
土壤:灰钙土,分布在山前冲积洪积地带,一半以上地表覆盖流砂层。
气候:当地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0℃--10℃,冬夏温差较大,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为1700毫米,年无霜期171天。
地形地貌:这里地处黄河岸边的洪沟-胡麻沟口,沟口呈冲积扇面外张,沟底较切,沟两侧是高陡险要的石山,为迭加的红板岩石层,两岸悬崖峭壁,地势险峻,沟口北临黄河,黄河南岸的山体为红色岩石和灰色岩石,河岸高峻陡直,峡谷深切,岸堤岩石裸露,山崖顶部表面有薄薄的风化屑岩层覆盖,大部分基岩裸露,沟深底窄,沟底陡直,为岩石沟底,沟内有一小股泉水流淌。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附近无常住居民,沟垴有村民,相距较远。
交通状况:交通条件极差,从小口渡口(用船摆渡)过黄河,在胡麻沟内有一条便道,可到达石门乡政府所在地。
产业状况:在河边围起的滩地上种地、栽树,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

 

胡麻沟外长城遗址地理位置图

胡麻沟外长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胡麻沟外长城墙体起点处现状

胡麻沟外长城墙体现状

胡麻沟外长城墙体断面及内侧保存状况

分享到:
遗址 胡麻 外长 田野 文物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33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