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思山遗址
哈思山遗址位于靖远县石门乡铁路沟村东南哈思山余脉松山东坡,南北走向,西高东低,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00米,分布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均为耕地覆盖。在遗址中部取土坑断面距地表1米下,可见厚约1--3米的文化层,呈浅灰色,内含大量陶器残片、灰坑等。以泥质彩陶居多,纹饰有网状纹、锯齿纹,黑红两色最为明显。据推断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为研究靖远历史地理提供珍贵的实物史料。
自然环境
地质: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黄河东岸的一阶台地上,地质多为第四纪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层,祁(连山)、秦(岭)褶皱强烈,断层极为发育,断陷盆地及坳陷盆地的展布趋向都存在,黄土覆盖层厚且面积广,仅有小面积的岩石裸露,沟谷多呈v字形,山峰多为锯齿状,黄河沿岸为割切的黄河高阶地,为第三系基岩裸露丘陵,为第三系基岩裸露丘陵。
水文:阴坡有泉水出露,哈思山森林涵养着丰富的地下水。
动物:主要有野兔、老鼠、野鸡、沙蜥蜴、鹿、石羊等。
植被:西侧的哈思山林场,多自然植被,生长着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土壤:红粘土、黄土;山地阴坡为黑钙土,土质肥沃。
气候: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沙大。年均气温8.2℃,年均降水量180毫米,全年日照为2725小时,无霜期130--160天。
地形地貌:地处石门乡铁路沟村东南哈思山余脉松山东坡,东临沙河,大体呈南北稍长、东西略窄的不规则长方形。遗址内均为耕地覆盖。周围河谷深险,沟谷纵横。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遗址东南连老崖水村,人口相对较集中。
交通状况:省道308线从东侧沙河通过。
产业状况:当地村民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胡麻、粟、马铃薯为主,出产哈思梨、石门大枣等地方名优特色产品,富含多种维生素,具有滋补养生和药疗效果,是昔时“敬上”的贡品。饲养猪、羊等,为“靖远羊羔肉” 羔羊产殖地。
哈思山遗址地理位置图
哈思山遗址平面分布图
哈思山遗址局部一
哈思山遗址局部二
哈思山遗址出土陶片标本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