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水湾烽火台遗址
回水湾烽火台遗址位于靖远县东升乡回水湾村,黄土夯筑,夯土土质较纯,夯层清晰,夯层每层厚29--33厘米。据调查,原来的墩体比较高大,平面呈正方形,底平面每边长12米,纵剖面呈梯形。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比较严重,现呈不规则棱形状,底边长8--11米,残高4.6米,占地90平方米。墩基碱蚀比较严重,向内凹进10--15厘米不等。其东侧人为挖取一高1.58米、宽1.5米、深2米的拱顶窑洞。现整体保存一般 ,四周为耕地。地表无任何遗物 。据《白银市志》载:“明孝宗弘治十四年户部尚书秦綋为三边总制,督修盐池(今宁夏海原甘盐池)至大芦塘(今景泰县)烽火台1400余处。”这次考查队普查时,考证初步认定为明代建筑,属防边军事设施。是研究明代历史和建筑技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自然环境
地质: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为第四纪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质。
水文:以前靠天吃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逐渐垦为兴电灌区。
动物:野兔、黄鼠、蜥蜴、蚂蚁等。
土壤:黄绵土。
植被:区域内植被少,主要生长有蒿草、冰草、臭蓬等植物。
气候:该区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干燥寒冷,风沙大。夏秋季降水略多。年平均气温8.9℃,一月为零下7.7℃,七月为22.6℃,年平均风速1米/秒。年降水量240毫米,蒸发量1623毫米。年日照时数2620.9小时,无霜期165天。旱灾、风灾、冰雹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灾害。
地形地貌:烽火台建在黄土覆盖的平川台地上,地势较平缓,周围视野较开阔,东南横卧苍龙山,四周为川坪地。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东0.5公里处为板尾村,西1公里处为回水湾村,四周为耕地。村内人口相对集中,主要为汉族。
环境变化及主要环境问题:烽火台四周均为耕地,土质松软,易被冲刷,水土流失较严重。
交通状况:北临乡间便道,西1公里处有一条砂路通往国道109线。
产业状况:以农业为主,种植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马铃薯等。
回水湾烽火台遗址平面示意图
回水湾烽火台遗址远景
回水湾烽火台遗址近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