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庄烽火台遗址
安庄墩墩顶烽火台遗址位于靖远县乌兰镇二十里铺村安庄西南4公里处,创建于明代。烽火台下部呈馒头状,系以自然山体为基础,黄土夯筑而成,夯层不清晰。底平面略呈圆形,高约5米,底直径23米;上部为立柱形,残高2米,南北长1.8米,东西宽1.5米,顶不平,西北角倒塌,黄土夯筑,夯层17--18厘米。烽火台东、北、西三侧有三条壕沟、三条内挖土外堆垄的堑墙环绕至北侧叠加后均依托于台体,沟宽约6--11米不等,墙高约0.8--2.2米不等,现总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保存状况一般。此次文物普查队普查时,初步认定为明代建筑,属防边军事设施。是研究明代历史和建筑技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自然环境
地质: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为第三系基岩裸露丘陵地质。
水文:东侧5千米处为靖会电灌总干渠。
动物:野兔、黄鼠、蜥蜴、蚂蚁等。
土壤:黄绵土。
植被:区域内植被较差,多数地表裸露,零星生长有骆驼草等植物。
气候:该区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干燥寒冷,风沙大。夏秋季降水略多。年平均气温8.9℃,一月为零下7.7℃,七月为22.6℃,年平均风速1米/秒。年降水量240毫米,蒸发量1623毫米。年日照时数2620.9小时,无霜期165天。旱灾、风灾、冰雹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灾害。
地形地貌:烽火台建在黄土覆盖较薄的黄土高原河谷川地,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以祖厉河谷为轴,东西梁峁起伏、川塬交错、沟壑纵横。该遗址位于乌兰镇二十里铺村安庄西南4千米、祖厉河西侧3千米处,东南2千米处为五营烽火台,东侧5千米处为靖会公路和靖会电灌总干渠,渠西为小芦村大片民居。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该区域内无民居。
交通状况:东侧5千米处为靖会公路。
产业状况:以农业为主,种植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蔬菜、瓜果等。
安庄烽火台遗址地理位置图
安庄烽火台遗址平面图
安庄烽火台遗址远景
安庄烽火台遗址近景
安庄烽火台遗址西侧燧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