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家门渡口遗址
阎家门(三角城)渡口遗址位于三滩乡中一村南阎家门黄河西岸,距中一村约800米。现存有块石垒砌的渡址一处,南北长80米,东西宽约40米,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为明代以来靖远县黄河岸边重要的民渡之一。昔日为南来北往景泰县一条山之车、驼道之一,木船和羊皮筏子为摆渡的主要工具。后因河水水位下降,河道变迁,此渡口下移至中二村的土窝一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境内的第一个铁制掣船在这里诞生,相继上下沿岸又有机动船和掣船的出现,木船和羊皮筏子逐渐由掣船所替代。到2000年三滩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摆渡遂停用。黄河西岸遗存的石块垒砌的渡头古垒仍然可以辩认。1948年2月靖远县曾成立有三滩乡阎家门黄河渡口盘查哨。我地下党员朱呈章任哨长,利用敌伪组织为党工作。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红四方面军2万余人,在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等率领下,突破国民党重兵防守强渡黄河时亦经此处。该渡口在不仅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靖远地区革命史上的历史见证和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和实据。
自然环境
地质: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为第四纪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质。
水文:南邻黄河。
动物:以家畜为主,主要有鸡、猪、狗等。
土壤:黄绵土、水稻土。
植被:区域内植被较好,多数地表生长各种高大杨树、槐树、果树等。
气候:该区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干燥寒冷,风沙大。夏秋季降水略多。年平均气温8.9℃,一月为零下7.7℃,七月为22.6℃,年平均风速1米/秒。年降水量240毫米,蒸发量1623毫米。年日照时数2620.9小时,无霜期165天。旱灾、风灾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灾害。
地形地貌:地处黄河中游一级阶地的滩地区,黄河西岸的糜滩至朝阳与三滩至中二两公路交叉处,遗址西、北临糜三公路,北为丰泰渠泄水闸房及三滩三角城遗址,东南面有一采石场,附近稻田、果园、蔬菜大盆密布。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北800米处居民稀少,均为汉民。
交通状况:西、北邻糜三公路。
产业状况:当地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阎家门渡口遗址地理位置图
阎家门渡口遗址近景
阎家门渡口遗址西侧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