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山苦水井遗址
苦水井遗址位于靖远县东升乡上埫村苦水堡西北角山下南北向的碱沟沙河边,水味苦咸,故名苦水井。井口呈方形,原为石条榫接,现为混凝土结构,边长1.5米。井旁有一石凿长方形水槽,长1.5米,宽0.7米,深0.4米。圆竖穴形井,深28米,石块砌筑井壁,壁上筑有供人上下用的对称脚窝。腹呈抛物线形,内径10米,占地约80平方米,井口边缘留一道道绳索滑痕。苦水井为苦水堡内的人提供了丰富的饮用水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旱时,周边的生产队也曾用毛驴车拉运苦水井的水,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吃水问题。此证苦水井为宋时建,是研究探讨苦水堡的历史的有力佐证。
自然环境
地质: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为第四纪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质。
水文:无。
动物:野兔、黄鼠、蜥蜴、蚂蚁等。
土壤:黄绵土。
植被:区域内植被脆弱,主要生长有蒿草、冰草、臭蓬等植物。
气候:该区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干燥寒冷,风沙大。夏秋季降水略多。年平均气温8.9℃,一月为零下7.7℃,七月为22.6℃,年平均风速1米/秒。年降水量240毫米,蒸发量1623毫米。年日照时数2620.9小时,无霜期165天。旱灾、风灾、冰雹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灾害。
地形地貌:地处上埫村南卧龙山西北侧南北向的碱沟中,南临大水沟沙河,周围沟壑交错,丘陵起伏。东依山梁;东南距卧龙山庙1000米;距苦水堡600米;东距苦水堡烽火台约800米。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南面有一丝路古道从大水沟沙河直通平川区的瓷窑儿,西北1公里处原为上埫村二队落住地,现村民已全部迁往灌区,村落废弃,只有少数牧羊者寄住。周围2公里范围内无人居住。
环境变化及主要环境问题:地处深沟,四面环山,山体滑坡隐患较严重。
交通状况:南侧有一羊肠小道,500米处有乡村便道通过。
产业状况:无。
卧龙山苦水井平面分布示意图
卧龙山苦水井平面图
卧龙山苦水井遗址远景
卧龙山苦水井遗址近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