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辛宣家堡子
宣家堡子位于靖远县东升乡柴辛村下沟社南,堡与柴辛梁烽火台相依而建,堡在烽火台南侧7米处,坐北面南,黄土夯筑,夯层6--9厘米。平面呈方形,南开门,北为劈山墙,南、西墙完整,长35米,底宽3米,顶宽0.7--1.7米,高6.2米,东墙残存两端,长约14米。四周有女墙,残高0.9--2米,残宽0.4米。四角筑有角墩,边长3.7米。北墙正中掘有高4米、宽4米,深7米的窑洞,内有烟熏痕迹,并有大量人类活动硬面,洞内东北隅有一暗道直达烽火台顶部。烽火台平面呈方形且中空,底边长8米,高9米,上有瞭望孔及枪眼多处。由于多年的雨雪冲刷、风化剥蚀及人为破坏,堡及烽火台损毁倾圮严重,墙基10--30厘米的碱蚀凹槽,夯土散落于地面。堡内坪过麦场,当过羊圈,现内外均辟为耕地,地表遗留有青花瓷、暗棕黄色粗瓷片、黑釉瓷和灰陶瓦片等。据《重修会宁县志》载:近数十年,外患稍安,内讧弥甚,宁金积、灵武之匪(造反的回民)由县北黄家屲、新堡子入境……东西南北,纵横蹂躏。如不编练民团,设险守御,积粮建筑,则“军民累遭荼毒”。此证土堡修筑于清代同治年间,在当时为人类生存、防御侵扰、防范民族仇杀、保护生息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研究探讨明清以来靖远地区城乡建筑布局设置、规模等级、社会经济、及其发展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自然环境
地质: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为第四纪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质。
水文:以前靠天吃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逐渐垦为兴电灌区。
动物:野兔、黄鼠、蜥蜴、蚂蚁等。
土壤:黄绵土。
植被:区域内植被脆弱,主要生长有蒿草、冰草、臭蓬等植物。
气候:该区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干燥寒冷,风沙大。夏秋季降水略多。年平均气温8.9℃,一月为零下7.7℃,七月为22.6℃,年平均风速1米/秒。年降水量240毫米,蒸发量1623毫米。年日照时数2620.9小时,无霜期165天。旱灾、风灾、冰雹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灾害。
地形地貌:堡子建在黄土覆盖的沟畔台地上,地势较平缓,周围视野较开阔,沟壑交错,丘陵起伏。东侧为壕沟,西、南、北三面为不规则条形带状川坪地。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堡内外均为耕地。以前堡内及周围有人居住,现无人居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升乡垦为兴电灌区,村民搬至柴辛村,村内人口相对集中,主要为汉族。
环境变化及主要环境问题:堡子地处沟畔台地上,四周均为耕地,西临深沟,土质松软,易被冲刷,水土流失较严重。
交通状况:北侧300米处有一条乡间便道,东1公里处有一条砂路通往国道109线。
产业状况:以农业为主,种植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马铃薯等。
柴辛宣家堡子全景
瞭望台近景
柴辛宣家堡子出土瓷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