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独石头掩体遗址

作者:白银市博物馆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03-08 15:16:32 点击数: 【字体:
独石头掩体遗址位于靖远县糜滩乡独石村东南,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西与独石头石刻相望,北连大片坪头沙地,南接临河冲积和垮塌形成的数道断崖,海抜 1457米。遗址东西走向,北高南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米,掩体大多已坍塌呈顶宽0.5米,底宽2.5--4米不等的垄状,占地约3000平方米,现地表无任何遗物,仅暴露有多处深1--2米大小不等的壕堑。据《白银市志》载:1936年10月7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决定由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在靖远强渡黄河。当时,国民党军队加紧对红军的进攻,驻守河西的马步青部派出两个骑兵旅和一个步兵旅封锁黄河西岸,以虎豹口、红嘴子、三角城三大渡口为主修筑碉堡,严密设防。10月24日黄昏,红四方面军确定从丝绸之路古渡口虎豹口强渡黄河。这里南岸陡峭形似虎嘴,水势湍急,波涛汹涌,而北岸却是一片开阔地,有利于红军登陆。23时整接到强渡命令,红军指战员直冲对岸,这时敌人发现红军渡河,组织火力拼命封锁渡口。程世才军长命令迫击炮、机关枪掩护,很快敌碉堡群爆炸,摧毁了敌人的滩头阵地,突破了河北防线,歼灭守敌一个连。至25日夜,三十军7000多人全部渡过黄河。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强渡黄河天堑之壮举。1995年,靖远县人民政府在县城乌兰山顶树立《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纪念碑》。2002年11月又筹备三十万元经费,建成虎豹口纪念雕塑。而虎豹口对岸敌人的碉堡遗址及滩头阵地——独石头红嘴下坪国民党狙击战掩体遗址只是历史的见证,在西征的征途上,写下了壮丽的一页。
自然环境
地质: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地质多为第四纪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层。
水文:东距黄河约600米,距永固渠约50米。
动物:野兔、黄鼠、蜥蜴、蚂蚁等。
土壤:黄砂土。
植被:区域内植被脆弱,零星生长有蒿草、萦草等植物。附近有农民种植西瓜、玉米等。
气候:该区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干燥寒冷,风沙大。夏季、秋季降水略多。年平均气温8.9℃,一月为零下7.7℃,七月为22.6℃,年平均风速1米/秒。年降水量240毫米,蒸发量1623毫米。年日照时数2620.9小时,无霜期120天。旱灾、风灾、冰雹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灾害。
地形地貌:遗址在黄土覆盖的黄河二阶台地独石头红嘴下坪坪头,阶面平坦,南临黄河,南望黄河,周围视野开阔,均为黄河滩地。东、西、北三面连大片砂地,由于洪水冲刷,南侧形成陡坡,粗质山体岩石多露。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四周无民居。
环境变化及主要环境问题:周围农民生产生活对遗址有一定影响,周围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交通状况:东侧山脚下紧临靖远至北湾公路,西南约1.2公里处有白包铁路和国道109线通过。
产业状况:以农业为主,种植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蔬菜、瓜果等。

 

独石头掩体遗址地理位置图

独石头掩体遗址平面图

独石头掩体遗址东段

独石头掩体遗址西段

分享到:
遗址 石头 黄河 掩体 强渡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33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