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会电灌工程
靖会电灌工程跨靖远、会宁两县,属中型三等工程。1971年11月5日动工兴建,参加民工2.5万人.1972年被甘肃省列为基建重点项目,1973年被国家水电部列为国家批准地方基建项目,决定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发展川区灌溉面积13.3万亩,二期工程发展塬区灌溉面积16.7万亩。1973年10月25日,总干渠及峡门干渠全线通水。1989年,全工程5条干渠、130条支渠全部峻工。灌区包括靖远县的大芦、高湾、乌兰、若笠、曹岘和会宁县的郭城驿、白草塬、河畔、头寨子、甘沟驿、柴家门等11个乡、59个行政村,南北长约110公里,东西宽约60公里。总干渠1泵站在靖远县城西3公里处,从黄河提水后,经1、2泵站东流,跨祖厉河渡槽,逆祖厉河南上4泵站,至靖远县五营村过渡槽,越慢靖公路,沿东山坡南上,至会宁县河畔乡田家窑,全长72公里。设计提水流量12立方米/秒,灌溉面积29.4万亩,9级提水,设泵站9座,装机101台套,装机总容量3.4万千瓦,总扬程579.25米,最大提水高度529米,平均提水高度360米,有干渠5条,长127.13公里,支渠130条。
自然环境: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属剥蚀丘陵构造地貌,地质多为第四纪期马兰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层,黄土覆盖层厚且面积广。靖会总干渠逆祖厉河南上至会宁县河畔乡田家窑,纵贯南北。所在地为川塬区,除个别基岩山地外,地面为黄土所覆盖。地势由东西两面向祖厉河谷倾斜,周围多山,中间为川区,梁峁起伏,沟谷纵横,川塬交错,山前洪积宽缓。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干燥少雨,风沙大,风力强劲,地面细沙多被风蚀,形成沙地、沙滩和沙漠等,年均气温8.2℃,年均降水量18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725小时,无霜期171天。水资源为祖厉河谷潜水,矿化度大于5克∕升。主要生长有碱柴等底矮灌木和狗尾草、猪毛菜(茨蓬)等草本植物。有野兔、野鸡等动物。
人文环境:靖会总干渠与祖厉河、靖天省道自北向南偏东15度上行,上水后,高产作物种植占灌溉面积的80%,植树造林1240万株,河谷川地、塬区坪地变成了水浇地,解决了川塬区24个村、157个社的8500户人口和1.3万头家畜的饮水、灌溉问题。祖厉川成为粮食高产区,所产黑瓜籽、滩羊皮、马铃薯等远销国内外。
靖会电灌工程地理分布图
靖会电灌工程一泵房远景
靖会电灌工程大芦水管所南六泵站处(三场塬分泵)渠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