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山革命烈士纪念亭
革命烈士纪念亭位于靖远县城南乌兰山顶,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纪念碑南的天然平台之上,1994年7月立。为六角攒尖顶二重檐木柱仿古建筑,木结构,三层砖混凝土平台,每层加有砖混围栏,亭高约6米,六角每边长5米,占地面积170平方米。亭中央树立“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为柱体,中间镶嵌大理石石碑,高3米,宽80厘米。正面阴刻张秀山敬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阴刻隶书碑文:靖远县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革命斗争历史光辉。1932年4月,中共陕西省委派谢子长、焦噍炽同志在驻靖敌部发动起义。……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靖远,传播革命真理,发动群众,建立农会,我县民众鼎力支援红军。一批热血青年踊跃参加红军,虎豹口强渡黄河,打拉池、吴家川击溃敌军。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定邦、万良才等百余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中,不少革命志士英勇杀敌,奋战疆场,囹圄不屈,视死如归,张东皎、乔映淮、武治安、魏煜、黄鼎等数百名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的壮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史章。他们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为缅怀英烈、彪炳后世,发扬传统,谨立此碑,以示纪念。
革命烈士纪念亭于1999年文物普查登记,并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靖远地区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和可靠实据。
魏其江 撰文 张秀山 书
1994年7月1日立
靖远县人民政府 平川区人民政府
烈士精神永垂不朽
自然环境
地质: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为第三系基岩裸露丘陵地质。
水文:主要依靠电力提灌。
动物:野兔、黄鼠、蜥蜴、蚂蚁等。
土壤:黄绵土。
植被:区域内植被茂密,杂草丛生等植物。因人工提灌,纪念亭周围绿树环绕,主要有松、柏、榆、杏、槐等高大冠木。
气候:该区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干燥寒冷,风沙大。夏秋季降水略多。年平均气温8.9℃,一月为零下7.7℃,七月为22.6℃,年平均风速1米/秒。年降水量240毫米,蒸发量1623毫米。年日照时数2620.9小时,无霜期165天。旱灾、风灾、冰雹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灾害。
地形地貌:纪念亭建在黄土覆盖的县城南乌兰山顶。地势高峻,周围视野较开阔,沟壑交错,丘陵起伏。乌兰山上庙宇洞窟鳞次栉比,绿树成荫,北面山下为靖远县城;南临深沟南约100米处为沉淀池及通往山顶的公路。西临小坪山绿化区,东临奶头山。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纪念亭北30米处为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纪念碑,至九十年代县城乡建设环保局增修了上山护坡、围栏、踏步等设施。北侧山下为靖远县城,人口居住密集,城区人口高度密集,主要为汉族和回族 。
交通状况:北山脚下为国道109线,山间有三条登山石阶路通往山顶。南侧100米处有上山的公路通过。
产业状况:以农业为主,种植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蔬菜等。
乌兰山革命烈士纪念亭地理位置图
乌兰山革命烈士纪念亭平面图
乌兰山革命烈士纪念亭近景
乌兰山革命烈士纪念亭顶部框架
乌兰山革命烈士纪念亭碑文
乌兰山革命烈士纪念亭建设碑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