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番岔石窟
西番岔石窟(亦名佛金山菩炉寺云光洞)位于靖远县若笠乡西番岔村邓家岭下东麓,坐西向东,面坡背山,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始创于明代,清代重修。石窟平面呈长方形,进深9米,宽2.9米, 高4.5米,三面开龛,正面的释迦牟尼结跏跌坐像及两侧分列的十八罗汉站像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其原莲花座基上重塑。砖砌拱顶,上有两方藻井,因烟熏而模糊不清。窟南及西侧新建佛殿两幢,均为单坡水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佛殿山墙外基砌有莲花雕砖15块,长50厘米,宽36厘米,边框平刻有“东一”“东二”“东八”“西二”等字。洞窟内还残存有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的铁磬一口,石灯座一盏,砖雕麒麟、砖雕牡丹、猫头瓦当等,是研窟明代石窟寺发展史的可贵实物资料。
自然环境:地处若笠乡西番岔村,南为会宁县的开平乡,北侧邓家岭上为米源村下杨社,西临西番岔小学。地形主要以高原梁峁沟壑和山间梯田为主,山势陡峻,山塬交错,沟谷纵横,覆盖着第四纪期马兰黄土,质地均匀,有大孔隙,透水性强,易形成水土流失,属典型的干旱山区,干燥少雨,风大冰雹多,年均气温8.2℃,年均降水量18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725小时,无霜期171天。水资源匮乏,为黄土丘陵、低山丘陵沟谷潜水。主要生长有碱柴等底矮灌木和多根葱(羊胡子)、猪毛菜(茨蓬)等草本植物。有野兔、野鸡等动物。
人文环境:西番岔洞窟所在的西番岔村,居靖远县的最南端,四周为高山峻岭,一条乡间便道顺着谷底蜿延通向若笠乡政府和靖远县城。原有村民居住,由于水源有限,现全部搬迁,村庄废弃。
西番岔石窟地理位置图
西番岔石窟平面图
西番岔石窟全景
西番岔石窟近景
西番岔石窟遗存铁磬
西番岔石窟遗存砖雕、猫头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