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佛寺石窟
劈佛寺石窟位于靖远县三滩乡新田村东1000米百花山南麓。始建于北魏。后代沿用重修。寺院坐北面南,东西长100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现存由东向西依次排列,有红砂岩平顶洞窟三孔,背靠红砂岩山体开凿。一号、二号洞窟为宋元时期开凿,顶平面呈半方圆形。一号洞窟深4米,宽9米,高4米;二号洞窟深4米,宽4米,高4米,窟顶隐约可见2米见方,厚约0.2米的藻井一块,烟熏、风化碱蚀严重,正面设有“一”字形龛台。三号洞窟凿于清代,顶平面似圆形,深3米,高约3米。寺内存有“岁次庚午仲冬年‘恩深再造’双龙戏珠木匾”一幅,长1.72米,宽0.77米,厚0.03米;近年来信教群众在洞窟前建台基、厢房等,并植树绿化。
自然环境:
地质: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为第四纪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质。
水文:南800米处有黄河长年流淌。
动物:以家畜为主,主要有鸡、猪、狗等。
土壤:黄绵土、水稻土。
植被:区域内植被较好,多数地表生长各种高大杨树、槐树、果树等。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春多干燥寒冷风沙大,雨雪稀少;夏秋季节多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多而集中,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风速介于1.1--4.8米/秒之间,年均气温8--9℃、降水量20--250毫米、日照112天,无霜期在130--170天左右。
地形地貌:地处百花山南麓,濒临黄河,背山面村。石窟背靠红砂岩山体,西、北皆连山体,西面山顶新建有庙宇一座,东、南有民居、耕地,南面正对一条东西向的砂河及村路。
人文环境:
居民状况:东、南侧居民较为集中,均为汉民。
交通状况:南侧正对一条乡村便道。
产业状况:农业主要以盛产水稻、玉米、蔬菜产业为主。
劈佛寺石窟地理位置图
劈佛寺石窟平面图
劈佛寺石窟全景
劈佛寺石窟近景
劈佛寺石窟存木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