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沿寺石窟
五佛沿寺石窟位于景泰县五佛乡政府驻地南约300米处,开凿于黄河西岸一处徒坎的断面上,是一处修建于北魏时期的单体石窟。石窟为平顶,进深9米,面宽7米,高3米。窟内置中心方柱,直抵窟顶;方柱四壁边长4.6米,四壁正中各设佛龛,龛内原有西夏时期造像4身,现仅存北面一尊。方柱东面佛龛两侧各有两尊彩绘的供养菩萨坐像,为清代作品。石窟西侧两拐角各置明代造像1尊,窟内南北两壁有模制泥影塑约千尊。1976年在维修窟内西壁时出土西夏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和西夏木蜡台一个。石窟前三层楼阁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修,楼阁正面呈中心对称,均以木结构为主:一楼正中是四个明间,两侧的砖道宽1.5米,其间有木制楼梯通向二楼;二楼正中有一个明间,两侧空出;三楼为八角亭,钻尖宝顶。
五佛沿寺石窟是一座建于北魏,至今仍具有重要宗教影响的佛教石窟寺,对研究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自然环境:石窟地处河谷地带,黄河从石窟东侧自南向北流过,地表为冲积相二元结构,其上砂卵石及沙土层覆盖,厚约3--5厘米;其下为暗紫色粉砂岩层,石窟开凿于粉砂岩的徒坎之上。其顶部之上,由于洪水冲刷,形成几条南北流向的冲沟。地势总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渐向东北缓降的梁峁地带。当地属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植被主要有碱柴、骆驼草等,南面约50米的山坡上长有稀疏的胡杨树,植被较差。动物主要有野兔、野鸡、沙蜥蜴等,以及附近村民养殖的家畜、家禽。
人文环境:石窟南侧百米左右为景电堤灌工程一泵站,五佛乡政府在石窟北(偏东)约300米处。石窟东北50米为水管所植物园及沿寺渡口。石窟前25米处,有开挖于顺治二年的黄渠南北流过。石窟西北500处,现已规划为新农村建设基地,现有住户20多家,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水浇耕地,瓜果蔬菜保收,周边交通便利,生活比较富裕。石窟前20米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柏油路可通往景泰县城,交通便利。
五佛沿寺石窟地理位置图
五佛沿寺石窟平面示意图
、
五佛沿寺石窟正面图
沿寺石窟侧面图
沿寺石窟窟前木阁建筑
中心方柱内泥塑
窟内壁模制影塑(局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