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寺石窟
红山寺石窟位于平川区共和镇政府所在地西约300米的红山上。据原寺内石碑记载,红山寺石窟始凿于北魏,时名开元寺,明弘治年间修大雄宝殿,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扩建,清·乾隆二年(1737年)创建窟前木建,为砖木结构,靠山斗角券顶,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建修葺。古建筑大多已毁,现存1窟,坐北面南,石窟前有雕凿门阙,进深8米、宽6米,券顶,门宽2米,崖前木建为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卷棚顶殿堂建筑,窟内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皆为1983年后地方乡民筹资重建。1936年9月红军西方野站军抵达打拉池,彭德怀前方司令部便设在红山寺石窟内。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环境:该地域平均海拔1748米,年降雨量260.8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7.6℃,属半干旱气候,日照2899小时,昼夜温差大。全镇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向东北倾斜。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等多种地形分布齐全。 红山寺石窟位于打拉池古镇一侧,因山石赭红,俗称红山。
人文环境:红山寺石窟周边有共和镇兄弟、中和两个村两千多群众居住,南面是打拉池机场(现部队已撤离),北面是红会矿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靖远煤业公司主要生产区就在此地。省道308线通过,距平川地区20千米。红山寺石窟位于丝绸之路要道,历史上显宦名流多有登临。北宋时期于此设怀戎堡,得到进一步修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红山寺石窟位置图
红山寺石窟主体平面图
红山寺石窟全景
红山寺石窟主体建筑(一)
红山寺石窟主体建筑(二)
红山寺石窟窟门
红山寺窟内拱门顶部风窗
红山寺石窟万佛塔
红山寺石窟石碑之一
红山寺石窟石碑之二
红山寺石窟花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