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公益古碑记等(50部)
(二)靖远县公益古碑记等(50部)
1、《建设靖远卫碑记》,工部侍郎罗汝敬著。
2、《明守备题名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宁夏管律撰记。
3、《监督吕公开田碑记》,卫贡生王之陛。
4、《创建敷文书院碑记》,知县周鼎新。
5、《石公增设学粮碑记》,邑副贡种廷璋。
6、《设重兵以据要地议》,明·王亮。
7、《永安堡设驿事由》,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喇嘛商南多尔济疏。
8、《建设打剌赤堡碑记》,兵备副使杨冕撰。
9、《建设干盐池堡碑记》,户部主事杨恩撰。
10、《建设永安堡碑记》,作者不详。
11、《守备题名记》,管律所撰,是将靖远卫的建置沿革记述得比较整齐详细的一篇。
12、《参将题名记》,靖远王学谟撰,是记述靖虏卫参将刘齐等人的功德碑文。
13、《改修祖厉河碑记》,靖远刘龙撰,记载了明中叶时卫城的位置、祖厉河的流向及汇入黄河的地理形势等内容。对当时祖厉河给卫城居民造成的威胁,以及路瑛首倡改修祖厉河道的历史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14、《监督吕公开田碑记》,靖远卫贡生王之升撰,是对吕恒首创开挖三滩黄渠,引水灌田以济百姓之功业的记颂。这些碑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5、《仙堤赋》《东山八景》,兵部尚书彭泽著。
16、《靖远怀古》,陕西巡抚马文升著。
17、《午日途次有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著。
18、《若笠塬》,三边总督杨守礼著。
19、《阅兵靖远》,总督石茂华著。
20、《靖远行与从事诸君子》,总督高文荐著。
21、《登迭烈逊台望月》,靖虏卫兵粮道田汝颖著。
22、兵粮道少卿邢玠的《谯楼》及其所记《托鸟吟》等。其中《托鸟吟》是一篇“托鸟言以咏怀”的五言排律诗,是当时少见的另辟蹊径的文学作品。
23、《村居诗集》,靖虏卫贡士王龙山著,其中《村居吟》《黑漩应瑞》甚为有名。
24、《乌兰霜歌》,靖远栗奎古赋。
25、《咏靖远八景诗》《会川秀色》《乌兰别意》《大帽神壁》《北岭灵云》等,明代靖远文人路升著,皆是地方文学价值最高的诗歌作品。
26、康熙年间,靖远卫进士潘祥学问渊博,著有古文诗词多篇,以及《大千文集》和《时艺专稿》,但留世之作仅有《游红嘴偶赋》《送邹智千北上》《游红山寺十韵》等为数不多的几篇诗歌,可惜其余在大乱之后皆被散佚。
27、《入声便记》《介门下士》《漫游图诗草》等,清·道光靖远举人王家督著。
28、《退食闲吟》,王镛(靖远)官至南阳总兵著。
29、《云镜轩诗草》,咸丰年间,靖远王铣铭著。
30、《文选》,靖远雒宗易著。
31、《随庐文摘》《薰卿诗稿》《小题约选》《墨艺约选》《诗律类选》《时艺精选》《午霞便记》等,清朝末期靖远张炳南著。
32、范振绪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亦极高,书画题诗意境高远,用语生动,读之令人不忘,总计达数千首之多。汇辑成书者有《东雪草堂笔记》《东雪草堂诗联存稿》《东雪草堂杂文》《东雪草堂谜存》《学画随笔》《夜窗漫录》《燕子笺》(剧本)等。
33、《治堂诗》《杂集》等,约数万言,靖远王清海著。
34、《晚香山房诗稿》《友石斋杂文》《考古博集》,靖远张云锦著。
35、《黄河晚眺》,靖远王臣著,清代留存至今的诗歌佳作。
36、《登靖远城魁星楼远眺》,靖远王治著。
37、《登乌兰山绝顶》,靖远王修著。
38、《春日乌兰署中漫兴》,靖远王文衡著。
39、《闻吾乡城隍庙巷叠建灯坊喜而有咏》,靖远卢坰等著。
40、《雪后再游红山寺》,靖远卢镇芳著。
41、《春日乌兰署中漫兴》,靖远仲九皋著。
42、《雪山寺》,靖远李筠著。
43、《靖远吟》,靖远李一鹏著。
44、《吟法泉寺》,靖远苏步蟾著。
45、《己丑夏日靖城出郊马行半月遍历边屯采访名胜途中纪事》,靖远邹吉方著。
46、《游法泉寺次潘月山韵》,靖远赵晖著。
47、《访靖远名胜途中记事》,靖远贺福著。
48、《月夜黄河泛舟》,靖远潘祜著。
49、《游红山寺十韵》,靖远潘祥著。
50、《登乌兰山绝顶望黄河》等,近百首作品,靖远潘祺著。
以靖远为题的明代诗歌中,不少是当时名人的作品,颇能反映当时靖虏卫的情状,笔力强健,深厚雄浑,如兵部尚书彭泽的《仙堤赋》和《东山八景》、陕西巡抚马文升的《靖远怀古》、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的《午日途次有述》、三边总督杨守礼的《若笠原》、总督石茂华的《阅兵靖远》、总督高文荐的《靖远行与从事诸君子》、靖虏卫兵粮道田汝颖的《登迭烈逊台望月》、兵粮道少卿邢玠的《谯楼》及其所记《托鸟吟》等。其中,《托鸟吟》是一篇“托鸟言以咏怀”的五言排律诗,是当时少见的另辟蹊径的文学作品。
靖虏卫贡士王龙山著有《村居诗集》,其中《村居吟》、《黑漩应瑞》甚为有名。栗奎的古赋《乌兰霜歌》,明代靖远文人路升的《咏靖远八景诗》、《会川秀色》、《乌兰别意》、《大帽神壁》、《北岭灵云》等,皆是地方文学价值最高的诗歌作品。
清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地方官以贯彻新政、理顺政务、安定民心为首务,无力复兴教育,整修学宫。顺治十五年(1658年),靖远卫兵粮道万全重修学宫,后经历任官员修葺增建。自此,境内教育兴盛,学宫、书院、私塾纷纷创办,一般人家子弟也有机会入学读书,文人作品逐渐增加,且有机会刊印行世。
康熙年间,卫进士潘祥学问渊博,著有古文诗词多篇,以及《大千文集》和《时艺专稿》,但留世之作仅有《游红嘴偶赋》、《送邹智千北上》、《游红山寺十韵》等为数不多的几篇诗歌,可惜其余在大乱之后皆被散佚。道光举人王家督,精通诗赋音韵学,著有《入声便记》、《介门下士》、《漫游图诗草》。王镛官至南阳总兵,博学善诗文,著有《退食闲吟》。咸丰年间,王铣铭著有《云镜轩诗草》,雒宗易著有《文选》。
清朝末期,张炳南著有《随庐文摘》、《薰卿诗稿》、《小题约选》、《墨艺约选》、《诗律类选》、《时艺精选》、《午霞便记》等,在当时为博通百家杂艺之学者。范振绪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亦极高,书画题诗意境高远,用语生动,读之令人不忘,总计达数千首之多。汇辑成书者有《东雪草堂笔记》、《东雪草堂诗联存稿》、《东雪草堂杂文》、《东雪草堂谜存》、《学画随笔》、《夜窗漫录》和剧本《燕子笺》等。王清海著有《治堂诗》、《杂集》约数万言。张云锦著《晚香山房诗稿》、《友石斋杂文》、《考古博集》。
清代咏颂靖远的诗词作品,与靖远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不无关系。红嘴子是境内黄河上游最繁华的渡口之一,古渡口自然景观以及两岸梨园风光,引人入胜。县城隍庙巷正月十五的花灯会十分有名,吸引四方来客观赏。乌兰山的庙宇建筑群,气势不俗,与雪山寺、法泉寺等数处庙宇构成了靖远境内星罗棋布的文化景点。教育的推广普及,读书人逐渐增多,秀才们以文会友,咏诗赋词,探讨文艺创作,风雅唱和,追求时尚,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大量的吟咏之作,其中亦不乏佳品。
红嘴子李氏梨园是一个绝妙去处,近邻古渡,每逢阳春三月,梨花盛开,桃花争艳,绿柳翠杨,色彩斑斓,游人络绎不绝。地方政要及文人学士多于此赏花赛诗,韵味无穷。传至后世的诗歌有王臣的《春日游红嘴子李氏园》,王文衡的《再游红嘴子李氏园看梨花》以及吴尧、周惟远的同题诗作等。
清代留存至今的诗歌佳作还有王臣的《黄河晚眺》、王治的《登靖远城魁星楼远眺》、王修的《登乌兰山绝顶》、王文衡的《春日乌兰署中漫兴》、卢坰等人的《闻吾乡城隍庙巷叠建灯坊喜而有咏》、卢镇芳的《雪后再游红山寺》、仲九皋的《春日乌兰署中漫兴》、李筠的《雪山寺》、李一鹏的《靖远吟》、苏步蟾的《吟法泉寺》、邹吉方的《己丑夏日靖城出郊马行半月遍历边屯采访名胜途中纪事》、赵晖的《游法泉寺次潘月山韵》、贺福的《访靖远名胜途中记事》、潘祜《月夜黄河泛舟》、潘祥的《游红山寺十韵》、潘祺的《登乌兰山绝顶望黄河》等近百首作品。
明清时代的靖远,文化逐渐兴旺发达,地域文学创作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如今能够看到的这些文字,大都从地方志书和民间珍藏的一些断牒残卷中得到,还有许多未能留传下来,成为遗憾。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个人对靖远地方旧志书进行整理校注,地域文学得以挖掘面世,其中《靖远旧志集校》、《靖远放歌》、《平堡乡志》等收编了为数不少的明清时期的地方文学作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